原创首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2941/a6f6fa75631f03fe.jpeg)
二 道成
这个美好的大同愿景怎么去实现,孔子也茫然彷徨过。《周礼》曾创造过繁荣安定的盛世,证明这种文化制度是成功的,在很多方面应该传承,但周礼也有很多东西在这个时代成了冬扇夏炉,不合时宜。他必须做出改革和修正,使儒道能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天地人心。
他首先远离了周礼的神权论!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人心和人力决定的。而不是天命鬼神主宰的。
“礼应事于人而不是事于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远之”!
从而把人的思想信仰从周礼威严森森的神治中解放了出来,凿空了人性发展的最大壁垒。打开了人伦和理性发展的大门,让中华民族的灵魂早早立于阳光之下,用人本,人性去思考自然和社会问题。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从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比西方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的摆脱教会和神治的思想早了整整两千年。
因此儒家的道一开始就带着人性的温暖和理性的光芒。
周礼虽是礼,却带着神权强制的色彩,而孔子开创性的提出“克己复礼”。即守礼而克制个人欲望是为了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是为了社会的秩序井然,安定和谐。让人们从主观和意愿上去自觉实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2941/fbb5edb8375befd8.jpeg)
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理想的儒道,必须提升全民素质。人们往往对孔子推崇周礼中“礼不下庶人”有所误解。其实那时的庶人整日忙于劳作,没有时间去学习和施行礼仪,这是当时的社会情况决定的。人们所理解的漠视庶人这不是孔子的阶级观,更与他的大同理想相悖。
但在当时,不得不说这是一群被历史和时代遗弃的人,精神蒙昧,思想空白。而孔子认为应该从人性出发,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即有学识修养,懂礼守节的人。所以提出“泛爱众” ,“有教无类”。让任何人都有学习的权利,都有了解知识,认识这个世界 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权利。
这等于又凿穿了周礼中人伦等级森严的又一坚固壁垒。走出了人性解放最关键的一步。把一群用来剥削,用来劳动的工具变成真正有思想的人。打开了“学在官府,庶人不礼”的僵硬死局,开了社会教育之先河。从此孔门不拒贵庶,弟子三千。其他有识之士也纷纷仿效,各家各派,开始广收门徒……,文明的春风,开始消解人伦等级障碍的冰雪,吹拂到了遥远而广阔的田野上。
无数庶人平民通过学习,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一股重要的力量——“士”。如张仪,苏秦,李斯等。这个新兴阶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春秋战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翻江倒海,加速了春秋和战国时代的灭亡,推动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儒家,从一开始就遵循社会发展和人性解放,锐意变革,打破神权,尊重人性,凿穿等级壁垒,以己之力推动着社会前进。
虽然礼崩乐坏的影响还在延续;虽然熊熊的战火还在燃烧;虽然儒道主宰天下,造福苍生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它新兴进步的种子已经撒播在中华大地上,默默酝酿 ,只等历史的东风一到,便会破土而出,发荣滋长,绿遍天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2941/90a7eca3df195216.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