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7
今天是课程的第三次授课。由于要陪伴孩子,中间的听课时有中断,又将导图的逻辑加以整理出来,折腾至夜深。
郝老师根据学员的反应,将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整,今天的课程,对原文的啃读更加紧密和细致,也有非常紧扣原文的逻辑线路。授课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
从教师普遍自我封闭,不愿意上公开课的现象谈开,挖掘出了学校内部、教师、以及学生的僵化和束缚的问题,并一步步揭示出原因:人性的弱点、扭曲的教师文化、僵化的教研和培训……佐藤学用20年的课堂观察和研究,还原了教育的真相,但更可贵的是,对此提出了宝贵的改革措施和策略。
这些逻辑线路、观点提炼,在郝老师研讨前的充分准备下徐徐展开。而其中最打动的,也击中我的,是这样的疑问:
“佐藤学的理念是否太更理想化?”
“不是领导、校长、教研组长,就无法构建学习共同体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主体意识。当作为教师的个体,看到的是现实的无奈、束缚,而选择回避、放弃改造的努力的,他将始终被控制和压抑;而当他看到的是自己积极可为之处——领导不听,可以主动请人来听课;评课不足,可以自主反思教学;无人面授,不如自己总结经验。终其奥义,当一个教师以强烈的主体意识,聚集于“我能”时,现实的遭遇和困境将必然成为积淀的土壤,而相反,只是消极的“我不能”,将打消一切提升自我的动力,将自我平庸化。
反观新网师,就是主动击破这种消极化、平庸化。尤其是当我看到郝老师分享的此前为精心研讨一节课而写出的万字讲义,精细批阅所有作业时,我也明白了卓越之道,不在天智,而在于积极、主动的沉浸,而我自以为的努力,远远达不到量级。如今郝老师将这种学术化的精神和韧劲传递给所有的学员,成为我们的指月之手,何其大幸!
而新网师,永远不可能提出一条“实操之道”,在这里没有具体切实的“金手指”,却有打开教育大门的金钥匙——一把是啃读经典,一把是重塑思维,一把是积极主动!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我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