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生”衍生出的一种风俗
陈剑
“采生”不是一个人名儿,而是当年的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愚昧、落后的标志。因为当时很多人不明白“采生”发生的原因,也就被蒙上了一层浓重的迷信色彩,也就衍生出了一种风俗。
顾名思义,“采生”就是采集人的生命,让人看了这俩字就很惊恐。惊恐归惊恐,但在当时,这种事儿却是时有发生。“采生”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有的刚出生,有的降临人世才十天半月,还有的一两周岁。想想那么幼小的生命,承载着多少人的热望,说没就没了,亲属该承受着多大的痛苦。
第一次听到“采生”是在小区院里乘凉时,星光闪烁,凉风宜人,孩童喧闹,这么好的氛围,却跳出这么沉重的话题,让我感到极不协调,我却还愿意听下去。
乘凉与讨论的人都比我大,他(她)们所见所闻所述说,我只有听的份儿。不过也勾起了我一些模糊的回忆,我十多岁在田间劳作时,确实也看到过破衣烂衫旧棉絮包裹着婴幼儿的尸体,上面爬满了蛆虫还有蚂蚁,我们看到后往往一哄而散,各自逃去。却不知他(她)们的父母如何那么狠心,把他(她)们留在苍茫原野,也不掩盖一下。
原来,这也是旧观念下衍生的一种陋习或风俗:“爹不埋儿,儿不埋孙”。还一个说法就是上半月夭折的孩子要扔到东南地,下半月夭折的孩子要扔到西北地。而且多是由村里比较贫穷的单身汉去完成这样的差事,完了由事主给人家半升米或面,算是酬谢。不过,在最贫困时,也有的人家拿不出或不舍得这些“酬金”,而由同宗族近门的叔叔大爷出面,所以有个村就闹出了一桩糗事。一个人很勤快,却是马大哈,他到地里送夭折的侄孙,一看有那么多柴草,就装在挎搂里背了回来,到家往院里一倒,孩子又让他背回来了。
他(她)们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也就是我见到的那个时候,这种事儿才逐渐减少。因为村里有了赤脚医生,公社有了卫生院。再往前,哪个村一年也得有几个甚至十多个“采生”儿。一个邻居就说:“我自己家一个嫂嫂一连扔了3个也没成人”。那时生了孩子一看脸发紫、发黑、不会哭,加上营养不良,婴儿发育又不好,唉,成不了人,扔了吧。还有的过几天后,孩子发病了,找村里的收生婆、巫婆来,又是挑手心、脚心、后背,又挤出一些黑血,还是不行:“唉,扔了吧”。就这么简单。
也有的孩子,好几个月了,突然就发病,人事不知,大人万般无奈也就扔了。一个嫂子就说:“我七八个月时,吃着奶呢,突然就没气了,可把大人吓坏了,我也是捡了一条命,没让‘小鬼儿’拉走。”
嫂子说得没让“小鬼儿”拉走,是农村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说法。因为那时都很迷信、愚昧,对这种“采生”现象没有系统、科学的说法,人们便将这种“采生”的悲剧称之为“小鬼儿来拉”,如果孩子夭折了,就是“小鬼儿”拉去了,如果一挑破、一见血,就是“小鬼儿”见流血了,就害怕了、跑了。
其实,除了迷信、愚昧,还因为那时贫穷、落后,再加上医疗技术、防疫技术、文化知识没有普及,孩子除了营养不良,还极易感染、生病,才有了那么多的“采生”。甚至还有的很多孩子有生存的可能,比如一出生,痰呛着气管,一拍后背就行了,可当时谁懂得这些,无辜葬送了一些幼小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