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学常识(〇二)

小学常识(〇二)

作者: 自旋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23:29 被阅读4次

    小学常识

    小学常识
    目录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小学的意义和范围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
    第三节 字音的起源
    第四节 字义的起源
    第五节 历代文字的数量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小学的意义和范围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

    第三节 字音的起源

    想要探究文字的起源,一定是要先知晓字音的起源;而想探究字音,就必须先知晓语音的本源。人类在最开始使用语音的时候,特别简单,即最初的语音只有“无”这一个音,此后,人类声音日趋复杂,开始形成言语,而最初的语言,全部是单音词,如今我国的文字,仍旧是一个字一个音,可见我们今天来给字定音的方法,还是与古人大同小异。至于具体探讨语音的起源,可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 自然之音

    自然之音,就是我们口舌自然舒适状态下,发出的普通的声响,如同我们幼年时期的发声,无不如此,这不因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有人称这些音是自然音,我们试着举如下几个例子说明:

    1. “我”,开口音。但凡动物开口发声,多数都带“我”这个字的音,人最初想要发声,“我”字的音便自然地从喉咙里发了出来。所以,古人把这个音定为自己的代称,并创造了相应的文字“我”。现代日本假名字母第一列中的ワ字,就是“我”字的一个变音。

    2. “你”(后来的文字都用“尔”“彼”或者“乃”,这些都只是“你”字的变音罢了),也是开口音,一个人想要告知别人什么的时候,嘴里还没说话,“你”这个音(这个发音位置在难侬两个字之间)大多数都会先从嗓子眼里嘟哝出来,所以,古人便用这个音指代第二人称,并造了相应的文字“你”,现代日本假名字母第二列中的イ字,发音如“伊”,就是“你”字的一个变音。

    3. 如今中国人称呼自己的父亲,都叫“爹爹”,是因为婴儿学习说话的时候,最初能发出的一个音便是这个,所以,就用这个音来指称自己的父亲。现代西方人叫自己的父亲,发声也和“爹爹”大体一致。

    4. 如今中国人称呼自己的母亲,都叫“妈妈”,是因为婴儿啼哭的时候,嘴里发的就是这个音,所以便用这个音来称呼自己的母亲。现代西方人称呼自己的母亲,发声也和“妈妈”大体一致。

    由以上四个例子来看,可以了解自然之音,就是遵循人自然状态下的发声,不因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二) 仿效其他事物的声音

    话讲出口,其声音也就形成了,只是在人类初期,并不是一开始便生造出某个音就定下来的,最后某个音能够确立沿袭下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1. 字音起源于外形,也就是根据所描述的事物的形状模样定字的发音。例如:

      • 日字意为实,实和日两个字的发音在古代是相同的。因为太阳的形状圆满坚实,所以古人就用日字的读音来表达实,后世日字的发音从读如“实”慢慢变成了如今的日音,才另外专门造了个日字。

      • 月字意为缺,月和缺两个字的发音在古代是相同的。因为月亮的形象缺多圆少,所以古人就用缺字的读音来称呼月,后世月字的发音从读如“缺”慢慢变成了如今的月音,才另外专门造了个月字。

      • 天字意为顚,顚和天两个字的发音在古代是相同的。因为天体在上方,所以古人就用顚字的读音来称呼天,后世天字的发音从读如“顚”慢慢变成了如今的天音,才另外专门造了个天字。(地字也类似,怀疑古人读地就如同读低,所以现今低和地两字的读音相近。)

    2. 字音起源自意义。古人造字,先标定要表达的意象,再重新观察研究事物的意象,会发现很多事物表现出差不多的意象,然后就把这些类同的意象统一用同一个音来指代(所以,古人光听发音异同,就能判断对方所表达的意象是否相同。),因而发音相同的字,它们的意义也基本相同。例如:

      • 开口直接发声的音都如“施”,读重一点就像“矢”,凡是与施矢两字发音相近的字,如尸、旗、夷、易、雉、止、水、屎这些字,要么含有平陈的义项,要么含有施舍之意。

      • 凡是表达事物有空间可以进入,或者表达进入后消散的字,发音都类似“门”字,如勉、每、亹、敏、孟、没、懋、迈、勔、莫、卯、𣯩 这些字。

    3. 用字音模拟事物的声音。古代造字,既有用字形模仿事物的形象,也有用字音来模拟事物的声音的。例如:

      • 水字发音如“澌澌”,字音非常接近流水声(南方人读水字如“矢”)。所以水的发音就是模拟水流动的声音而来的。(河字的发音,也如同河中流水的声音“活活”)

      • 其他如羊字,发音和羊叫的声音十分接近。牛字的读音,与牛啼的声音非常相似。雀字的发音也接近雀鸟的鸣叫。鹊字发音如同鹊的叫声。鹰字的发音,接近于鹰的鸣叫声。鸦字读音,接近乌鸦的鸣叫声。蛙字发音,接近青蛙的叫声。鸡字读音,接近于我们呼唤鸡的声音。狗字读音,接近于我们呼唤狗的声音。这些都是字的读音类同(模拟)动物声音(或者呼唤动物的声音)的例子。

      • 木字发音,接近我们敲击木头的声音。竹字发音,接近我们敲击竹子的声音。这些是字的读音像植物发出的声音的例子。

      • 铜字发音,接近于我们敲击铜器的声音。板字发音,接近于我们敲击木板的声音。这些都是字音像物品声音的例子。

      • 滴字的发音,与雨水滴落在石阶上的声音相近。击字的发音,与我们拿着器械敲击大门的声音相近。流字的读音,与急流注入洞穴的声音相近。(还有湫字的发音接近池水的声音,瀑字的发音接近于瀑布的水声。)这些均是动词的发音与所描绘现象声音一致的例子。

    (三) 会合之音

    人的声音,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都是各不相同的,逐渐地,人们互相交流交往,开始根据各自特殊的发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定下具体字音,这样,便形成了语言。

    语音的起源,有上述三种,直到交流会合阶段之后,才能够互相表达,领会对方的意思,最终形成语言,总结而言,最开始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成语言,直到通过交流会合,把各种不同的发音统一到同一种读音标准,才形成了语言。就如同把各种不同的字合并统一形成文字一样。这就是字音起源的大概过程。

    第四节 字义的起源

    字义的起源,有些基于形,有些基于音;因此,一旦字音字形确立了,那么这个字所表达的意义自然也就定下来了。古人造字,字形字音相互匹配,分辨声音,考察字形,就能明白字义了。而且黄春谷说过,凡是同音字,只要看右声旁,不用看左形旁,这是通用的方法。因此上古文字,以右声旁为纲,以左形旁为目;也就是先有字音,后有字形。当时的民众,没有分辨事物本质的能力,观察到的事物,只能用前文所说的事物的表象来区分,无法体现事物的本质差别,而字音是起源于字义的,既然发了这个声音,自然也就表达了这个声音代表的意象。可以说,对于两个字,只要那个字的右声旁和这个字的右声旁相同,那么,那个字表达的意象和这个字表达的意象就类同,意象既然都一样了,在古代就只需用一个字来表达这个共通的意象,我们试着举几个例子。

    如基于台的字,都有“始”字的意象;基于少的字,都有表示不多的意象;基于亥的字,都有极尽的意象;基于音的字,都有幽暗的意象;基于寺的字,都有独字的意象;如果我们循着这个例子的方式一直探究下去,能够得到的证据,必定很多(可以参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这一类别的字我们将在下一节《象形》中来详细讨论。

    不光这些,江都焦循写的《易通释》中说,古人分辨事物,给字定音,音相近的意义也想通,他书中举的例子如下:

    • 豹礿(示勺)同音,与虎字连用时,就借用礿来表达豹的意象;与祭字连用的时候,则借用豹来表达礿的意象。

    • 拘狗都发句音,就借用狗表达拘义。

    • 蚌邦都发丰声,就借用蚌表达邦义。

    举了这些例子,足以证明在最开始造字的时候,先有右偏旁的声音,再有左偏旁的形义;右声旁相同,它们的原始意象就必定相通,古人分析文字,都是凭字所表达的意象是否想通来区分的,并不是一件事物对应一个字。所以三代以前的文字,不管偏旁,都看做独体字。我们再举几个钟鼎文例子来证明:

    • 商臤喌𤕰中“臤”字,就是“贤”字,但商代写作“臤”,而不写“贤”。

    • 商父丁㔽中的“止”字,就是当今的”趾“字,但商代写”止“,不写”趾“。

    • 周虢季子盤中的“隹”字,就是如今的“惟”字,但周代写“隹”,不写”惟“。

    举这三个例子,足以证明在上古时代,字是没有偏旁的,只有右偏旁表声部分,因而一个以右偏旁为声旁的字,对应多个意义。

    之所以如此,是古代造字,音起源自意。古人区别事物,用意象来区分,不是按事物的本质特性来划分的。但世间事物浩繁无数,后人为增加区分度,就增加了字左边的形旁,再后来人们分辨事物,就慢慢用其本质特点来区分了。所以许慎用左偏旁作部首,是用后代文人分析字义的方法来分析古人的文字。

    第五节 历代文字的数量

    《说文》云:“字如孳乳而寖多。”所以从古至今,文字数量一天比一天多,现将历代文字的数目,分列如下:

    • 汉 《说文解字》 九千五百五十三字

    • 魏 《声类》 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

    • 魏 《广雅》 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一字

    • 梁 《玉篇》 二万二千七百二十六字

    • 隋 《切韵》 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

    • 唐 《广韵》 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

    • 唐 《韵海境源》 二万六千九百一十一字

    • 明 《字汇》 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字

    • 明 《正字通》 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余字

    • 清 《康熙字典》 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

    由上述所列的字书来看,可见古代文字较少,后世文字越来越多。而今世文字,因为科学文化需要的关系,新字日益增多,而且远远没有尽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常识(〇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sv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