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目的是和作者对话,寻找自己问题的答案。
这是非常个性化的方式,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何才能做到和作者对话呢?
有些书在阅读的时候,完全找不到作者表达的意思,仅仅因为书中提到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者一一解释着故事里的各种情节,人物,场景。比如,电影。
作者解释着各种设定的象征意义,如何反映出导演的思想;或者剧本里无形的东西,导演如何用自己的理解用视觉艺术表现出来,比如,人物的心境,情绪改变。
在阅读这类书的时候,感觉作者平时的积累相当深厚,可以做到一部电影里的某一个点的象征意义用到了哪个典故,导演使用的场景在另外哪部电影里出现过,甚至于古典小说描述的场景,历代名家的主张都会在书中出现。
就是这么深厚的积累,遇到了相应的电影场景就会信手捏来般对应解释。读者怎么也不会有如此深的文化积累,在阅读上就有点脱节,跟不上。要是作者再写点隐喻什么的,太抽象更加难以理解。
跟不上作者的节奏,要怎么样才能和作者对话啊?更不要说寻找问题的答案了。
更要命的是,作者写一半天,引经据典还能理解,毕竟经典还算是实体知识,要是写的那些解释无法明白是怎么回事呢?比如,人物的心境改变要用什么视觉的东西来表现,是背景。一部电影里,一直都不动的漂浮的房子,突然在某天动了,表达的是主角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为什么呢?不能理解。
当作者写的激情澎湃的时候,读者却陷入了迷茫,完全只能算是站在旁边看了个热闹。
无法找到切入点来和作者对话,也许是读了个寂寞,或者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后面找问题的答案就不要考虑了。
如果能读完,或许往后的某一天,再读一遍,里面的东西自己能明白呢?没有必要纠结,也许肤浅,也许深刻,阅读本来就是非常个性化的动作,谁会理解自己,谁要理解自己,只有自己能和要理解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