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斯汀格法则

作者: 方忆lt | 来源:发表于2020-11-05 11:10 被阅读0次

方_忆编写

态度改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他的《费斯汀格法则》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能帮助你的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

费斯汀格在书中提到的这种行为理论,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就是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换言之,倘若你做错1件事,你就可能需要做9件事去弥补它,追着错误跑,你会越错越远。

其实说来说去呢这些都是情绪管理方面的事,知乎上有不少情绪管理方面的话题,有提问:人在不同的场合下往往会应对不同种类的压力类型,比如面对职场、家庭纠纷、亲密关系等等,不同的场合,需要动用的心理资源似乎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那么,在这些场合下,对内如何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对外怎样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知乎上面有位叫简单心理​/心理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他回答是这样的:

这一天一位朋友同我说,“我这几天心情蛮好的。”

我愣了好一会。“那挺好的呀,”我说。

一周前,他搞砸了一场很重要的考试。我知道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这场考试,所以他和我说这些,我一时间有些疑惑。

“为什么跟我说这个?”我问他。

“我这几天心情蛮好的,”他说,“但那是因为大家都希望我振作。可是我想要继续沮丧下去。这么多的心血都付诸东流了,它值得我好好沮丧。”

“可是我已经让亲人们太担心了。”他接着说,“他们鼓励我,也很关心我,我不好意思不高兴。”

“你能高兴起来吗?”我问。

“能。”他说,“但是不对劲,这种状态不对劲。”叹了口气,“这几天虽然有很好的时候,但现在回想起来,我难过得连哭都没有力气。”

“我可以沮丧吗?”最后他问我,“一会就好,可以吗?”

努力感到高兴,不好吗?

努力使沮丧的人振作起来,不对吗?

增加好的情绪、避免坏的情绪,难道不应该是对个体最有益的生存方式吗?一个人要感到幸福,难道不应该努力让自己充满好的情绪吗?

他在创伤以后那么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他转移注意力,甚至已经成功地使自己感到了“心情不错”,但他为什么还是会觉得“不对劲?”

也许有时候,好的情绪不一定真的“好”。

近三十年来,好情绪的数量,都是心理学家们研究个体的幸福状态的重要项目。好情绪当然就是指那些积极情绪,快乐、满足、安全、愉悦等。这些好情绪一直都被当作成就感、自尊和社会关系满足感的预测指标。

这完全可以理解,是不是?谁都不想要坏情绪,谁都不想要愤怒、害怕、悲伤和无可奈何。它们是危险的征兆,它们会伤害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功能,和周围人的情绪。

可是,有时候,坏情绪才是“对”的情绪。

当我们面对不公平事件的时候,也许愤怒是那个对的情绪;当我们面对丧失的时候,也许悲伤才是对的情绪;当我们面对重大决策的时候,也许紧张是对的情绪

网名简单心里学的网友下面还罗列好多,灵子这里就不一一细说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费斯汀格法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bk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