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希望,在一些闲暇的日子里能寻求一种宁静,哪怕独处一隅,去享受片刻的恬静,但是我们常常不能如愿。
也许,有一种方式你可以尝试:去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譬如在一个空旷的公园里一条安静的长椅上,捧起一本散文书来阅读,譬如这本《台湾散文鉴赏词典》。
20年前在图书馆借到此书,如获至宝,毕业时欲以三倍的价格买下,被一书友力劝,后生日时收到此书,感激涕零,窃以为是迄今为止最珍贵的礼物。
单是翻开目录,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让人怦然心动。林语堂、台静农、梁实秋、林海音等等,不一而足。我对散文情有独钟,散文是一种“最家常”,最能表现世道人心和人间情怀的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会常常被一种朴素和温暖的人间情怀所感染。散文的风骨,不仅仅是“坚硬的刺”一样尖锐的力量。散文的风骨,也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博大的爱心、开阔的襟怀、辽远的境界、伟大的信念。是五月端阳,那些古老的情思在文人心中的回响,是八月中秋,那些绮丽的梦想演绎出的最华美的篇章。
这里节选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细细品味。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余光中以诗翘楚文坛,同时也是台湾最负盛名的散文健笔之一,在他身上诗人和散文家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象许多诗人一样,余光中经历了家国离别的痛楚,长长的海峡隔断了两边的往来,诗人虽然十分怀念故国,但却又欲归不得,这种情感时时沉积在心头,欲罢不能,因此有了那首名诗《乡愁》。在这里,作者又借凄迷的冷雨,把20多年的思乡之情,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
诗的语言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了迭字名,对雨作了尽情的挥洒:料料峭峭的冷雨,缠缠绵绵的江南春雨,蒙蒙细雨,潇潇秋雨,霏霏梅雨,干干爽爽的白雨,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时而点点滴滴,时而又滂滂沱沱,极尽描摹壮绘之能事。因为题目叫《听听那冷雨》,所以作者在“听”字上也就用了更多的心力,除上述迭字外,还有很多精彩句段,如“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提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等等,诗意盎然,令人赞叹不已。迭字的成功运用,不仅音韵和谐,而且自然构成了文章的一种内在旋律,读之纡徐有致,回肠荡气。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余光中用滴血的诗笔,给我们坦露了自己一颗“浸透珠泪的湿漓漓的灵魂”,而用串串冷雨谱成这首感人肺腑的绝唱,又是何等高超的才力!
一杯清茶,3分钟喝完与30分钟喝完的区别是:滋味。
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会给你真滋味。同样,你给心灵时间,生活才会给你大意趣。马不停蹄地得到,就意味着马不停蹄地失去。我们阅读散文,寻摸散文的风骨,正是为了放逐心灵。我们太忙,有时候,忙到没空快乐。忙碌追逐一辈子,无论得到多少,却发现,即便取悦了全世界,可最终委屈的,是自己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