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习惯性的给自己或对方贴标签,以便加强记忆,寻找共鸣,发现差异。这招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很常用,在关系梳理、人才盘点等情况下使起来也很顺手。
当我们想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如何,不妨就用一用标签法做个判断。方法如下——
如果想了解的对象叫张三,那么我们先以自己的判断认知,给张三贴3-7个标签。标签可以是形容词或名词。这里尽量避免把张三的简历信息当做标签来贴(家乡民族年龄婚育学历专业工龄职位身高体重健康情况等等),简历信息可以列出来,但不算标签。
标签可以有如下侧重点——
娱乐爱好、时髦程度、社会关系、自律癖好、性格强弱、情商高低、耐心韧性等。
再列一组对方给自己的印象标签——
侧重点可以参考上一组。
之后做两件事,一个是把标签定位,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彼此认同还是不认同,如果无感则算认同)。如果标签里没有不认同的点,那么思考一下自己真的对张三全盘肯定吗?如果有不认同的地方,补充至少一个标签(删除一个弱认同标签)。
第二件事,就是看彼此同类标签的契合度。有几个高契合度的标签,又有几个强冲突标签。
这里如果无法列出张三的七个标签,或者对方如何看自己的标签,证明彼此的熟悉度还很不够。可以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和日常观察中,基于不了解的地方关注总结。
对于天天见面的人际关系,标签法有助于更客观的看待梳理彼此印象和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思考如何让关系更和谐。冲突标签背后,源于处世理念不同,个体经历和扮演角色的不同,如果可以求同存异,则要思考冲突的表现是否在情绪价值上出现问题。所谓看不惯,往往因为看不懂,或是有同化期待,或是感觉到被冒犯、感觉不适。
人际关系的不调和,往往因为双方都不做“退让”,让冲突不断消磨好感,导致厌恶甚至仇恨。标签法的目的在发现冲突点,挖掘冲突本质,继而寻找调和方法。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感谢分享,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