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解决三部曲!!!
上篇
十天前,群里招募十天读书打卡训练任务。在离专接本(3月24日)考试几天前结束。
面对这个任务我也是犹豫不决,曾一味想着说,唉,不参加了,并且我也决定放弃了,因为时间太紧了,每天都是身心疲惫。就在我犹豫不决时。忽然,我的连长,给我发私信,问我要不要努力下、拼搏下并挑战下自己。
就在这一瞬间,我一下子决定,参加读书营的任务,并且就在心里有这个念头的同时,迅速的把200块钱押金转给连长。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思考,完全凭借的是,大脑的冲动,就报名了。
十天啊,还是在专接本培训、强化的同时。但受《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一书中,主人公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读书是否冲突,这其实是个误区,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解决的办法是,更努力工作和更努力的读书。当读到这时,其实自己心里已经有想要参加的念头,可是始终下不定决心,最后连长,亲自发要不要参加训练营询问时,这一瞬间下意识的决定参加。
中篇
既然决定参加了,那就好好准备吧,这个时间已经是,离报名结束的前一天。
第一条就是找十本书,在这个时候找书,那是何其的难啊(因为毕业期,所有的学生都已经离校实习了,整层宿舍里面没有几个人)。于是就翻箱倒柜,去其他的宿舍里找同学借,这样十本书才算找完。
书是找着了,但是没有写作经验,怎么着啊,又怕到时打卡时间赶不上。在这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提前先写两篇,以备不时之需。可是到后期发现,在急用时,才发现写的这两篇都不符合标准。
尤其是写第一篇的时候,那个难呐,根本就不知道写什么东西,一点头绪都没有。但是没有办法啊,为了200块钱只能硬着头皮写。想着首先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那就先本着完成的原则写吧。
就这样一天一天开始练习,从第一次特别难到,第二篇更难,再到第三篇,唉感觉还可以,就这么着一步一步的开始适应这种模式。
下篇
很多时候,因为特别多的事情,会打乱自己正常的节奏,没有办法按时完成自己预订的任务。通常面临这种问题,我经常是把重要的事情先完成,其他的在逐次完成,尽可能的往前赶,不能往后拖。
当自己逐渐适应这种模式的时候,其实自己本身就相当于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在适应之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按照这种具体的模式和框架写作,会让自己的思维逻辑变得更加清楚,同时也更清楚,自己能从这一书中得到的确切收获。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读过一遍,什么东西都没有收获到。每天所写的东西其实,对于自己来说,也就是一种复盘。
总结及自我思考
读书营这种模式,在现在碎片化的学习中很实用,因为我们本身,就处在一个碎片化学习的时代。如同《罗辑思维》中,最后一期,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在这里面罗振宇提出了一个概念,缝合,意思就是,当我们所接收的信息,通过我们自己本身来描述和向周边传递自己所接收的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缝合。不见得说记住什么,只是说,帮我们在其他的方面,遇到此类的问题时,我们有印象知道此类问题,从哪里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寻找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能,在这个数据化时代和信息大爆炸年代,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按照上述所讲,缝合的概念,来理解我们现在十天的读书训练营的计划,就显得很好理解。
这种训练方式,我认为,不是说让自己具体的知道或学到什么知识,而是说让自己学到一门技能;和一种,来解决及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及培养一种,快速读书、总结及归纳的思维模式。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训练模式也提升了自己选书的能力和总结及归纳本书内容的能力。人生短暂阅读经典,不是说不可以,不过历代的经典著作,不也是应时代的产物吗,例如现阶段,刚去世霍金先生的《未来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或刘慈欣先生的《三体》等等。
在我们这个科技、文学等方方面面,井喷式发展的时代的时代,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如过江之鲤数不胜数,所以让自己具备一定的鉴别书籍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心的表达
在此,我由衷的,为共同奋斗的伙伴们,送上祝福。因为你们都舍得为自己投资,舍得为那颗不甘平凡的心投资,舍得为将来更好的自己投资。
在此愿大家都可以活成理想中的自己,以上内容,与君共勉!
和命运打赌,我把自己当赌注。
这么难的任务,我竟然能完成。 这么难的任务,我竟然能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