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文化苦旅》

读《文化苦旅》

作者: 任米荣 | 来源:发表于2022-06-10 23:19 被阅读0次

    摘录

    P170

    一份图表

    图表在法国里昂的一家博物馆里,列出了这座城市在19世纪的创造和发明,我细细看了三遍,每一项都直接推动了全人类的现代化步伐,从纺织机械到电影技术,多达十几项。

    这还仅仅是里昂,扩而大之,整个法国又会有多少?但我又看到,待到19世纪结束,无论是法国的各级官员,还是知识分子,都沉痛反省:比之于美国和德国的创造发明,法国远远落后了。

    正是这份图表提醒我们,中国人再也不要躺在遥远的“四大发明”上沾沾自喜了。

    中国由于长期封闭,不仅基本上没有参与人类近代文明的创造,而且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创造态势也知之甚少。更刺心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并不能感受此间疼痛,仍在一些“国粹”中深深沉醉,这种情形使文化保守主义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创新的发展步伐。

    P188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句格言:即使深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

    易卜生不是易卜生派,它是易卜生;我不是萧伯纳派,我是萧伯纳;如果黄先生(黄佐临)想有所成就,千万不要做谁的门徒,必须独创一格。

    萧伯纳壁炉上镌刻着的三句话:

    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

    他们骂了。

    骂些什么?

    让他们骂去。

    ——萧伯纳

    拿到《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因为刘瑞康的桌子上放着这本书。这本书我早有耳闻,因为它如雷贯耳,我问瑞康:“小小年纪看这个书,这是很有挑战性的。”他说:“哎呀,我不想看了,因为别人对余秋雨的这个人批判太多了,这个人的作风有问题。”不管他怎么样,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看书是从书的价值的角度来选择的,与作者的作风没有关系的。”

    我以为《文化苦旅》就是写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可谁知看了整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他写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才知道这是关于文化实践探索、思考的书。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

    中国之旅写了:牌坊,寺庙,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沙原隐泉,阳关雪,宁古塔等名胜古迹。

    世界之旅写的是:鱼尾山屋、北极寒夜、远方的海。

    人生之旅写的是谢晋,巴金,黄佐临等人。

    读完书我很惊叹,余秋雨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他应该说是中国文坛的一位领袖。虽然我对他了解不多,但在书中他说自己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应该是很有才华的。但是他毅然辞去院长一职,然后之身前往中国和世界各地,去实地考察文化胜地,将自己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向世人道出了真正的文化渊源。

    整本书中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有有趣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读来觉得是比较轻松的。从内容上来说,对于中国比较经典的几个文化,也都谈及到了,甚至于我们普通人所不知道的宁古塔等这些文化根基,也都介绍的比较清晰,所以本书也是具有知识性的。

    怎么说呢?这部书对于语文人来说应该是一笔宝藏,因为我们在了解苏东坡,了解莫高窟、宁古塔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借鉴书中的一些资料,因为内容是比较详实的。如果是余秋雨先生自己实地考察的话,那也是很具有权威性的。

    只是也许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偏见吧,在书的后半部分,感觉余先生一直在为自己喊冤,一直在为自己平反。我个人认为就像萧伯纳所说的,能做到“他在骂人,他在骂什么,让他骂去”,如果能做到这些,而不是去评判,他在我心中的位置就更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文化苦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eb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