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与美学

作者: 再见不迟的范仲淹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09:53 被阅读9次

宇宙浩瀚,生命短暂,每当夜深人静,我常扪心自问,生命忙忙碌碌所为何求,你是悲伤,还是快乐?

在人类的心灵蓝图中,常常有一幅写满时空的画卷,波澜起伏,穿越山河湖海,贯穿时光长流。

无论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孔子的大同世界,还是马克思所孜孜以求的共产主义的美好王国,都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对生命幸福的热切渴望。

沈从文的边城,是他心中端坐着的桃花源,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军阀林立,战乱频仍。然而在湘西的小小茶侗,却有着蓬蓬勃勃的一方净土,它遗失在时光的书案里,中国永恒的文学里,穿越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至今仍然在守护着我们的心灵。

我说这么多,无非是说,人类自身或者说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情怀,即追求美学,或者说追求理想的生命。

而在我们的生命中,这种美学的直接体现,即以家庭为单位,以自身作为为追求途径,获得幸福。

大千世界,人各不同,如果说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则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也各自不同。

小时候,我有个问题常想问大人,长大后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在今天显然没有问的必要,小时候不懂大人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等到自己长大后,还需要再问嘛?

但是回忆起陈旧的日子,那些沉默如谜的夏天,像爬山虎一样缠绕在我的心河里,那些郁郁葱葱的岁月,童年的金色时光,全部在心湖中柔软漂浮着。

费孝通先生说过,传统的乡土人文社会已经转型为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小时候物质拮据,那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供我们享受,但是我却很回忆那些时光。我记得每当五月初五时候,总是很兴奋,可以吃到母亲做的粽子,还有家乡自制的蕉叶,一种很脆的面食,有艾草的香甜,飘散在久远的岁月里。那时候我也并不知道屈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但是那芦苇的青色影子,却永永远远在风中飘扬着,那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谁比谁更为久远?

我想起八月十五的月亮,在亘古神秘的夜晚闪烁出宇宙深沉的光芒,小时候的月饼是记忆中最香甜的月饼,我想起爸爸妈妈,想起姐姐,想起那些童年的甜美滋味,一梦醒来,居然回味出童年的味道,挥之不散,历久弥甘。

中学时代一直想要逃离家庭,作一场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尽管有些时候生活已经言不由衷。

但是后来我知道,人生真的如同一根风筝,那根线只是各有不同而已。

真正对家庭有着深沉的怀恋,是在大学时。有时候夜晚一个人行走在校园里,微风吹响我的思绪,那些缭乱的时光再一次扑面袭来,让我突然想起唐时明月,宋时的人。想起祖母脸庞清澈的皱纹,布谷鸟衔来一页页童话,清明时节雨已纷纷,田埂草丛,有长辫子的蝴蝶结,轻飘漫舞,一朵花在自己的香味里哭泣和悲伤。

梨花盛开在了门庭外,雨淋湿了看花的人。

我想起汪曾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记载过一首诗

记得旧事好

跟随啊爹去吃茶

门前磨螺壳

巷口弄泥沙

如今人长大

心事乱如麻

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你走多远,看多少地方,而只是有一个永远盛开不败的地方,那就是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与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el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