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少陵绝句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光暖,花草香,飞燕子,睡鸳鸯。都是普遍的景物,孩子们也能看得到,说的出。这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会使人产生安详自适的感觉。一个道得出如此感觉的人,珍惜这个画卷的人,往往就是一个长期颠沛流离的人啊?事实上诗人也是刚得到安居之地。此时写的《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蓠呼取尽余杯”。
二:据《晋书》载:王徽之居山阴,一日夜雪,忽忆剡溪戴逵,于是乘舟前往,隔夜方到,不去登门拜访却返舟而归。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陈后山《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林庐烟不起,城廓岁将穷。云月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人赞“云月明松雪,溪山进晚风”绝妙入神。其实末句更有意味,盖相见则意惬,意惬则不复忆。不如留相思之情而长相忆。诗人多情种,可见一斑。
三:元好问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是说诗人接触现实、耳目亲历的重要。英国诗人雪莱谈他写作《解放的普罗米修斯》的经过时,“我的这首诗,大部分是在万山丛中卡拉卡古法场残留的遗址上写作的。”不仅是作诗需要“耳目亲临”,读诗依然。作诗有了“耳目亲历”,能够“眼处心生句自神”;读诗有了“耳目亲历”,则能“君诗妙处我能知”。
四:诗人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一是诗人通过作品表达的内容较为丰富、深刻、复杂,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即“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读者是体会怀才不遇?还是人生短暂?还是别的什么?二是诗人采取了较为含蓄、隐晦的表现手法,内容不易把握,不同读者会产生不同理解和感受。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有的说是悼亡,有的说是自伤,有的说是咏物,有的说是寄托。都是可以的,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