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被首页投稿拒绝的稿件
媒体婊?媒体有错,双标的网友就对了?

媒体婊?媒体有错,双标的网友就对了?

作者: Myrazhang | 来源:发表于2018-02-10 17:21 被阅读257次

2018年一月的尾巴,“汤兰兰”这个名字迅速于微博上传播开来,澎湃新闻一篇“寻找汤兰兰”与新京报“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的报道,让两大媒体深陷舆论批判的风暴中。无论是知乎,还是微博,对记者、媒体的批评成一边倒之势,谁都要上来踩上几脚,“不踩不是中国人”。

然而,我所在的某媒体招聘群,致力于成为媒体人的新闻学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虽未入媒体门,却对媒体有着坚定的信仰,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回到事件本身,事情的源头:澎湃的《寻找汤兰兰》一文,是否有问题?知乎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胜枚举,我也同样认为,这篇报道的确存在操作失当之处。报道被诟病最多的几点:泄露隐私和单一信源、试图利用报道找人的问题,一体现了作者相关新闻素养的不足,二体现了澎湃新闻审核机制的失衡,引用知乎网友筑室的说法:

“这个事情火了以后,很多人在攻击记者,我认为这不是记者一个人的锅,是整个团队的锅。组织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弥补个人的不足,无论是能力不足还是动机不纯,应该有机制进行制衡,保证起码的产品质量。记者也是人,有自己的好恶和盲点,做报道难免有偏颇,交叉信源、多层审核的机制就是为了减少偏颇。而从这篇稿子来看,澎湃的新闻机制已经完全失效了。”

“汤兰兰”一文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一是事件骇人听闻:十年前,一个小山村的少女向警方举报自己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前后长达7年。4年后,包括她父母在内的11人获刑。不合常理的事件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人们大呼“细思恐极”;二是澎湃新闻和新京报等传统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寻找汤兰兰》一文在操作上的失误更是在微博上引发舆论狂潮;三是事件涉及了公检法部门,“兹事体大”;四是近年来,随着女性的崛起,女性对涉及女性的公共利益尤其关切,“性侵案”一直触动着女性的神经。从事社会网络与数据发掘的“知微数据”分析 :在微博上,众多大V参与话题,让微博迅速扩散,从参与者情况看,转发用户多为女性,占比达72.9%。

诸多因素的加持,这篇稿子火了 ,群情激奋,更有甚者人肉搜索作者,对她和澎湃等媒体进行“批斗”:

看看知乎“如何看待网友人肉王乐?”问题下的回答:

如果说记者在“人肉搜索”汤兰兰,这位敢做不敢当的匿名网友的行为,何尝不是“人肉搜索”?我毫不否认王乐的报道存在失误、信源单一、有失偏颇,而且动用了社会公器——大众媒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度,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并不是以这样一种形式——被网友人肉,以暴制暴,以罪治罪。网友说记者无良,曝光受害人信息,那网友曝光记者信息,加以报复,这行为和不良记者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那么多人喊着反对网络暴力,依法做事,但一边又说“再反对网络暴力,但如果被人肉的是她,我没有任何意见,对这样的人,不双标不行,因为所作所为已经突破了做人的底线?”且不说“是否突破做人的底线”尚且没有准确的评判标准,全凭网友的爱憎好恶,如果每一件事都可以“双标”,那么依法治国、反对网络暴力永远只停留在口号里。

是啊,跟着网友一起喊“人肉这个记者,她该死!”“刘鑫做人无底线,该下十八层地狱!”“马蓉不是人!”,宣泄情绪,很爽;躲在电脑后,随波逐流,肆意发泄,“反正别人都骂,我也骂,又不用承担责任”。我很想问,如果你或亲近的人是事件的主角,你有何何感想?每个人,谁没犯过错,谁没有黑历史?骂得爽的人,你了解“汤兰兰事件”“刘鑫事件”“马蓉王宝强事件”的来龙去脉吗,敢说自己了解事实吗?

别说普通人,连记者都难以做到。理想中的大众传媒,应该承担监督政府的义务,但在社会主义特色的现实下,只实现了“舆论监督媒体”,而“媒体监督政府”却是断裂的。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不能“超纲行动”。以汤兰兰案为例,有网友称是否冤假错案应该去质询有关部门,恐怕他们不知道,“不回应”“拒绝接受采访”是很多部门应对负面新闻的态度。再者,如果一篇报道的落脚点在于“对有关ZF部门的质询”,这篇报道必死无疑。

当然,虽然记者也难以做到还原真相,但一个好记者,会努力地去接近真相。《寻找汤兰兰》一文因为信源单一,只采取了被告的信源,无原告的说法,使得报道具有倾向性,使其饱受质疑。知乎的筑室如是说:

“那么专业媒体的价值何在?在于以专业手段获取、筛选、综合多方信息,尽可能还原事件全貌;在于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人。普通读者可能没有办法远赴黑龙江走访当地村民,没有办法去查阅当年的档案,没有办法与经手此案的警察核对事实,没有办法请教法律专业人士,但是媒体有。普通读者可能没有办法判断信息的真伪,事实的出入,但媒体可以,或者应该可以。而澎湃这篇报道,一样都没有做到。”

这篇报道引来的强烈反响,让我很是失望:除了对部分网友“以暴制暴”的失望,更多的是对新闻行业衰落的一声叹息。近几年,随着舆论环境的收紧、媒体从业者待遇的降低等原因,许多优秀的媒体人都离开了新闻行业另谋出路。以大家都熟悉的“新榜”为例,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创始人徐达内是传统媒体出身,他的《媒体札记》专栏还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当年的年度“卓越新闻奖”。可做新闻是吃力不讨好的,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仅报酬不多,还要承担报道发出后被禁的风险,为何不转型做“新媒体福布斯”呢?

可是,当一个个资深记者、优秀的媒体人都出走了,传统媒体还剩下什么呢?澎湃写“汤兰兰”报道的记者很年轻,只有两年的从业经验,如果有资深记者为她带路,责编、总编辑为她把关,这篇存在问题的报道何至于面世?我也曾在报社待过,我所在的部门没有一位30岁以上的记者,每一位新记者都是一来就要独立采访、报道,没有“老人”带。如果说我所在的部门是新媒体部,没有代表性,那么,可以去数数各主流报社,30岁以上还在跑时政线的记者多不多,就能得出答案了。

压垮传统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越来越差的经济状况?是人才的流失?是政治的压力?……如果传统媒体真的死去了,那人们怎样从繁杂的信息流中去伪存真?抑或说,人们根本不需要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媒体婊?媒体有错,双标的网友就对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pc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