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词曰, 静若处子。安静一直寓意着美好,有一网友有语,人到中年,该是安静的时刻了,是的,中年应该是安静下来的人生,瑜伽,调香,舞蹈,诗词,读书,文字,禅修这些都应该是大自然馈赠于中年的礼物 。
“耽静”,就是沉溺在静的境界里,为什么要静呢?静与动本来就是世界物质运行的两种状态。只有在静的时候,人们往往才能更好地观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说只有那水波平静下来了,我们才能从中照见自己的面容;而执着于单一的静,倒会被被静这个概念给拴缚住了。所以,从认识自己的角度来说,让心灵宁静下来的确是有好处的。但却并不是真正的去孤立自我,不听也不想,那是用一个静字将自己的身心给束缚住了,真正的静是心理上的宁静和安详,而不见得非要形静不可。只要是能在最忙碌的时候,却仍然保持一种安静的心境,不被那外在的事物所牵动,就是真静。
佛教讲究万物皆空,万法皆空。要使我们不要对外境生起执着的心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让自己的委屈回报别人对你的伤害,因为你若真静下来,你会大度你会宽容,你会宽恕这个世界带给你的伤,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说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色和空并不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同时存在的,说到了空的本身,就意味着还有一个有字存在着。色和空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已,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一切能够见、听、嗅、尝、触、想到的事物都是色,谁也不能说它们确实没有或者不存在。只是要我们心里清楚,不要执着它们就是。因为执着了有或者空,只能带来更大的痛苦。本以为,爱在一念而生,而静下来的人生心灵以爱为伴,无形却有寄托有思念,恬淡走完。却不知道人生无常,而爱也终究虚幻,而人心也终究抵不住世间的千般诱惑。
禅宗所追求的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如果我们都能够在那纷纷尘嚣之中保持着自己 心灵的宁静境界,随他外境千变万幻 ,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破除执着。人们执着的原因,是因为外在有一个强大的牵挂,而当这份牵挂已经毫无意义的存在,那么我自心无挂碍,才不至于耽静而被静缚的。时间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回望走过的路,一笑而过,过不去的还有多少在红尘中执着红尘里牵绊,以爱的名义绑架,若无爱无形又何来绑架,若有爱有愧又何需要绑架,一切都归空,是历经千帆后的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