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最近纠结于孩子的状态,说孩子缠着他买东西。而他觉得那些东西都是不必要的或者不合适的,所以就想方设法拒绝,但是拒绝后自己心里却不好受。
“你是站在谁的角度上认为那些是不必要的?” 我问。
“我的,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他说。
“那你有没有在陈述事实前看到孩子的需要?”我问。
“结果都是一样的。”先生答。
你欠我一份“看到”
“我的,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他说。
“那你有没有在陈述事实前看到孩子的需要?”我问。
“结果都是一样的。”先生答。
即便是事实层面的结果都是一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结果又会不一样。买与不买,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需求有没有被看到。
如果一个孩子的需求被认可了,被看到了,买与不买又如何?很多时候,物质对于孩子,也仅仅是试探爱和寻求爱的一个元素而已。
如果真的是因为试探和寻求爱而总想“买买买”,给孩子买的当下, 孩子得到暂时的解脱,而家长是否需要考虑--我到底做了什么,让孩子把物质当做是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标准之一?而家长内在又有多少愧疚,以物质来弥补因不能高质量陪伴孩子带来的爱的缺失?
有时候,孩子只是以她们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个弥补的机会而已。
你欠我一份“看到”
“你像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经常跟父母要东西?” 我问。
“有,但是很多时候她们都没有同意。” 先生答。
“她们不同意你感觉到了什么?”我问。
“失望吧,记不太清。”先生答。
大脑永远给不出心的答案,我们总是靠大脑给的答案活着,以至于我们无法倾听内心的声音。成人的内心都住着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都被记忆所苦,却又始终抓着那份记忆紧紧不放。似乎唯有如此,我们才真正活着,我们才能与那些我们热切地想与他们产生连结的人在一起。似乎当我们这样紧紧地抱持着那份信念和模式,终有一天,我们就能够被“看到”。
你欠我一份“看到”
“有,但是很多时候她们都没有同意。” 先生答。
“她们不同意你感觉到了什么?”我问。
“失望吧,记不太清。”先生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