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抓娃娃》的名字很有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商场里的“娃娃机”——那些外形和食品贩卖机差不多,里面堆满毛绒玩具的娱乐机器。和赌博设备一样,“娃娃机”也提供了人与机器“双向奔赴”的平台——人通过投币来获得操纵机器的权利,而机器通过反馈结果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操纵它的人。
有的人运气好,只花一点钱就能顺利抓到玩具娃娃,高兴得像中了奖;也有的人运气差,花了很多钱还是抓不到一个玩具娃娃,难过得像丢了魂。
直到电影放映前,我仍在好奇开心麻花怎么会选游戏的题材来拍,不会是抓娃娃需要什么技巧,或者娃娃机暗藏什么陷阱吧。
看了电影才知道,被抓的娃娃并不是玻璃箱里的毛绒玩具,而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人呆的地方比起玻璃箱也好不了多少,不仅透明度高,一举一动都处于被监视的状态,而且抓手隐藏在暗处,不容易被发现。
虽然电影并非以游戏为主题,但设计思路和游戏倒是非常接近,除了游戏主角,还有玩家和非玩家。影片中的玩家是一群人 ,由沈腾饰演的父亲“马成钢”牵头指挥,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非玩家则是另一群人,包括学校里的同学、爱心泛滥的女老师,以及爱管闲事的学生家长等。
影片中被大家集体操纵的游戏主角只有一位,那就是“马成钢”的小儿子“马继业”。他头脑单纯,心地善良,临近高考都不知道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完全透明的。他在自家院子遇见的每一个人,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是父亲及其团队精心设计的结果。
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在“游戏的世界”里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尽管游戏只是单机版,没连网,没积分,以沉浸式实景体验为主,但激励机制确实有效——偏重于打情感牌,外加装病、卖惨、哭穷等辅助手段,潜移默化地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考上“清北”,就对不起家人的辛勤付出和殷切期望。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马继业”在高考前几天意外发现了家里的真相,愤怒失望的他不顾一切逃离了“游戏世界”。要是凭他以往的学习成绩,考上“清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他父亲费尽心思制定的接班人计划也不得不提前终止。
按照游戏的结果,娃娃自己跑了,父亲没抓成功,算是白忙活一场。但孩子并没有废掉,第二年就以700多的高分考取了心仪的体育院校,开始朝着自己笃定的人生目标奔跑。
其实光从喜剧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相当成功,笑点密集,分寸拿捏到位,剧情不落俗套,主要演员的表演也无可挑剔,难怪票房成绩节节高升。在观影过程中,放映大厅里观众的笑声就没停过,我也是从头笑到尾。
以前看过好几部开心麻花拍的电影,除了《驴得水》以外,豆瓣评分都不怎么高,但开心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并且回味无穷。
也许是观众对开心麻花团队寄予了厚望吧,又或者是观众的审美标准越来越苛刻,非得从喜剧里找到悲剧的内核,不然就会认为电影内容肤浅,只会玩各种网络梗。
要像《驴得水》一样把喜剧拍成悲剧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导演、演员在情感表达和剧情设计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能引发观众深入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当然也有把悲剧拍成喜剧的影视作品,比如那些东拉十八扯的抗日神剧,没有底线,更没有逻辑,当笑话看都浪费时间。这类作品一般被划分到烂片的范畴,观众口碑很差。
幸好我没有学过影视专业的相关知识,对待电影还是以看热闹为主,远远达不到看门道的程度,反而能更好地享受电影带来的乐趣。
现实生活已经不堪重负,好不容易看个轻松幽默的喜剧片还要去深挖悲剧(恐怖)内核,那得多累啊。
我还是喜欢经典港片里的那句台词,“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希望大家开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