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ler+Binder;看完这一篇就理解了

作者: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22-09-02 17:27 被阅读0次

前言

在说Handlerbinder之前,我们先看看关于Framework都有什么内容

1.Framework通信(BinderHandlerLivedata
2.Framework底层服务(AMSPMSWMS
3.Framework系统资源(ServiceManager,Contxt,Resource
4.Framework事件机制
5.Framework UI机制(UI绘制原理,UI自定义)

今天先来分析一下HandlerBinder相关视频

一丶Handler

Handler、Message、MessageQueue、Looper;

以下为零散的记录,最后有总结; 内存泄露的本质:

长生命周期对象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导致短生命周期对象销毁不掉;

持有链:

线程>>Looper>>MessageQueue>>Message>>Handler>>Activity;

Message对象的变量target为发送消息的Handler; MessageQueue 队列里放MessageLooper对象里实例化MessageQueue; 一个线程绑定一个Looper

为什么要有handler? 主要目的是要解决线程切换问题,handler里的Message机制解决了线程间通信;

为什么有队列MessageQueueMessageQueue是一个单向链表,next()调用nativePollOnce->lunxepoll_wait()等待实现阻塞时队列;

  • 在单线程中一次只能执行一句代码

  • 假如发送了一个大消息A

  • 处理这个大的消息A

  • 但是处理的太慢了

  • 从而导致其他后续要发送的消息发不出去

  • 因为单线程阻塞到了第3步处理那个消息A的地方

队列的出现解决了"处理消息"阻塞到"发送消息"的问题;

队列是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而要使用队列需要至少两个线程、和一个死循环;

  • 一个线程负责生产消息;

  • 一个线程消费消息;

  • 死循环需要取出放入队列里的消息;

为什么有Looper

为了循环取出队列里的消息;

一个线程有几个Looper,为什么不会有多个?

一个线程一个Looper,放在ThreadLocalMap中;

假如Looper对象由Handler创建,每创建一个Handler就有一个Looper,那么调用Looper.loop()时开启死循环;在外边调用Looper的地方就会阻塞;

主线程中Looper的死循环为什么没有导致系统卡死?

  • 我们的UI线程主线程其实是ActivityThread线程,而一个线程只会有一个Looper;

  • ActivityThread.javamain函数是一个APP进程的入口,如果不卡死,main函数执行完则整个应用进程就会退出;

  • android是以事件为驱动的操作系统,当有事件来时,就去做对应的处理,没有时就显示静态界面;

获取当前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

ThreadLocalMap:类似于HashMap;

每个Thread对象都有一个对应的ThreadLocalMap;

Looper.prepare()时,存入Looper,存LooperThreadLocalMap的key为ThreadLocalvalueLooper

内存抖动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复用;

handler.obtainMessage();

  • Looper的回收池中取Message

  • Message是一个单向链表,Message不是一个单纯的对象,而是一个链表集合

  • 最大长度固定50个

    Linux函数: epoll_create:App注册进红黑树中,拿到一个事件fd的值; epoll_ctl:注册事件类型,监听fd是否改变(Linux中事件都会被写入文件中,如触摸屏幕事件会写入到:dev/input/event0文件中),fd有改变时唤醒epoll_waitepoll_wait:有事件时就分发,没事件就阻塞

总结: handler如何做的线程切换的? 首先Handler的使用步骤:

  • 调用Looper.prepare();

  • 创建Handler对象;

  • 调用Looper.Loop()方法。

  • 线程中发送消息。

在第一步时,创建一个Looper,并放到当前线程的变量threadLocals中;threadLocals是一个map,key为ThreadLocal对象本身,value为Looper;在Looper.loop()时取出;

第二步,用户在当前线程(可能是子线程)创建Handler对象;

第三步,Looper.loop()一直在死循环,Looper.loop()这句代码下面的代码是不会被调用的,调用Looper.loop()函数时,先从当前线程的map变量中取出Looper,再从Looper中拿到队列MessageQueue,for循环中不断从队列中取出消息;

image.png

第四步,在其他线程调用handelr发送消息时,Message里有个target,就是发送消息的handler;

Looper.loop()时,队列中取到消息时,调用msg.target.dispatchMessage(msg);其实就是handler对象.dispatchMessage(msg);

所以不论在哪个线程调用发送消息,都会调用到handler自己分发消息;而handler所处的线程是创建时的“当前线程”,所以处理时也就回到了“当前线程”;实现了线程切换,和线程通信;

Looper的死循环为什么不会让主线程卡死(或ANR)? 简单版:

  • 我们的UI线程主线程其实是ActivityThread所在的线程,而一个线程只会有一个Looper;

  • ActivityThread.java的main函数是一个APP进程的入口,如果不一直循环,则在main函数执行完最后一行代码后整个应用进程就会退出;

  • android是以事件为驱动的操作系统,当有事件来时,就去做对应的处理,没有时就显示静态界面;

  • ANR发生条件是:
    Activity:5 秒。应用在 5 秒内未响应用户的输入事件(如按键或者触摸)
    BroadCastReceiver :10 秒。BroadcastReceiver 未在 10 秒内完成相关的处理
    Service:20 秒(均为前台)。Service 在20 秒内无法处理完成

  • 如果Handler收到以上三个相应事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则移除消息,不会ANR;若没完成则会超时处理,弹出ANR对话框;

详细:

  • App进程的入口为ActivityThread.java的main()函数,注意ActivityThread不是一个线程;

  • 应用的ui主线程实际是调用ActivityThread.java的main()函数执行时所在的线程,而这个线程对我们不可见,但是这就是主线程;参考:

  • ActivityThread.javamain()函数中,会调用Looper.prepareMainLooper();

  • Looper.prepareMainLooper()会创建一个Looper并放到当前线程(主线程)的变量threadLocals中进行绑定,threadLocals是一个ThreadLocal.ThreadLocalMap;

  • ActivityThread.javamain()函数结尾,开启Looper.loop()进行死循环,不让main函数结束,从而让App进程不会结束;

  • Android系统是以事件作为驱动的操作系统,当有事件来时,就去做对应处理,没有事件时,就显示当前界面,不做其他多余操作(浪费资源);

  • Looper.loop()的死循环中,不仅要取用户发的事件,还要取系统内核发的事件(如屏幕亮度改变等等);

  • 在调用Looper.loop()时,从MessageQueue.next()中获取事件,若没有则阻塞,有则分发;

  • MessageQueue其实不是一个队列,用epoll机制实现了阻塞;

  • Looper.prepareMainLooper()时,调用c++函数epoll_create()会将App注册进epoll机制的红黑树中得到fd的值,epoll_ctl()给每个App注册事件类型并监听fd值是否改变,fd有改变时唤醒epoll_wait

  • epoll_wait()有事件时就分发,没事件就阻塞

子线程的Looper和子线程Looper有什么不同?

子线程Looper是可以退出的,主线程不行;

二丶Binder

进程隔离:

内核空间中存放的是内核代码和数据,而进程的用户空间中存放的是用户程序的代码和数据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是天然隔离的 每个进程有自己的虚拟内存空间,为了安全,每个进程只能操作自己的虚拟内存空间,只有操作系统才有权限操作物理内存空间

为什么要用Binder?

  • Android系统内核是Linux内核

  • Linux内核进程通信有:管道、内存共享、SocketFile

  • 对比:

Binder的一次拷贝发生在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

用户空间: App进程运行的内存空间;

内核空间: 系统驱动、和硬件相关的代码运行的内存空间,也就是进程ID为0的进程运行的空间;

程序局部性原则: 只加载少量代码;应用没有运行的代码放在磁盘中,运行时高速缓冲区进行加载要运行的代码;默认一次加载一个页(4K),若不够4K就用0补齐;

MMU:内存管理单元;

给CPU提供虚拟地址;

当对变量操作赋值时:

  • CPU拿着虚拟地址和值给到MMU

  • MMU用虚拟地址匹配到物理地址,MMU去物理内存中进行赋值;

物理地址: 物理内存的实际地址,并不是磁盘;

虚拟地址: MMU根据物理内存的实际地址翻译出的虚拟地址;提供给CPU使用;

页命中:CPU读取变量时,MMU在物理内存的页表中找到了这个地址;

页未命中:CPU读取变量时,MMU在物理内存的页表中没有找到了这个地址,此时会触发MMU去磁盘读取变量并存到物理内存中;

普通的二次拷贝:

应用A拷贝到服务端:coay_from_user

从服务端拷贝到应用B:coay_to_user

mmap():

  • 在物理内存中开辟一段固定大小的内存空间

  • 将磁盘文件与物理内存进行映射(理解为绑定)

  • MMU将物理内存地址转换为虚拟地址给到CPU(虚拟地址映射物理内存)

共享内存进程通信:

  • 进程A调用mmap()函数会在内核空间中虚拟地址和一块同样大小的物理内存,将两者进行映射

  • 得到一个虚拟地址

  • 进程B调用mmap()函数,传参和步骤1一样的话,就会得到一个和步骤2相同的虚拟地址

  • 进程A和进程B都可以用同一虚拟地址对同一块映射内存进行操作

  • 进程A和进程B就实现了通信

  • 没有发生拷贝,共享一块内存,不安全

Binder通信原理:

角色:Server端A、Client端B、Binder驱动、内核空间、物理内存

  • Binder驱动在物理内存中开辟一块固定大小(1M-8K)的物理内存w,与内核空间的虚拟地址x进行映射得到

  • A的用户空间的虚拟地址ax和物理内存w进行映射

  • 此时内核空间虚拟地址x和物理内存w已经进行了映射,物理内存w和Server端A的用户空间虚拟地址ax进行了映射:也就是 内核空间的虚拟地址x = 物理内存w = Server端A的用户空间虚拟地址ax

  • B发送请求:将数据按照binder协议进行打包给到Binder驱动,Binder驱动调用coay_from_user()将数据拷贝到内核空间的虚拟地址x

  • 因步骤3中的三块区域进行了映射

  • Server端A就得到了Client端B发送的数据

  • 通过内存映射关系,只发生了一次拷贝

Activity跳转时,最多携带1M-8k(1兆减去8K)的数据量;

真实数据大小为:1M内存-两页的请求头数据=1M-8K;

应用A直接将数据拷贝到应用B的物理内存空间中,数据量不能超过1M-8K;拷贝次数少了一次,少了从服务端拷贝到用户;


IPC通信机制:

  • 服务注册

  • 服务发现

  • 服务调用

以下为简单的主进程和子进程通信:

1、服务注册: 缓存中心中有三张表(暂时理解为三个HashMap,Binder用的是native的红黑树):

  • 第一种:放key :String - value:类的Class;

  • 第二种:放key :Class的类名 - value:类的方法集合;

  • 第三种:放key :Class的类名 - value:类的对象;

类的方法集合:key-value;

key:方法签名:“方法名” 有参数时用 “方法名-参数类型-参数类型-参数类型......”;

value: 方法本身;

注册后,服务若没被调用则一直处于沉默状态,不会占用内存,这种情况只是指用户进程里自己创建的服务,不适用于AMS这种;

2、服务发现: 当被查询到时,要被初始化;

  • 客户端B通过发送信息到服务端A

  • 服务端解析消息,反序列化

  • 通过反射得到消息里的类名,方法,从注册时的第一种、第二种表里找到Class,若对象没初始化则初始化对象,并将对象添加到第三种的表里;

3、服务调用

  • 使用了动态代理

  • 客户端在服务发现时,拿到对象(其实是代理)

  • 客户端调用对象方法

  • 代理发送序列化数据到服务端A

  • 服务端A解析消息,反序列化,得到方法进行处理,得到序列化数据结果

  • 将序列化结果写入到客户端进程的容器中;

  • 回调给客户端

AIDL: BpBinder:数据发送角色 BbBinder:数据接收角色

编译器生成的AIDL的java接口.Stub.proxy.transact()为数据发送处;

发送的数据包含:数据+方法code+方法参数等等;

  • 发送时调用了Linux的驱动

  • 调用copy_from_user()拷贝用户发送的数据到内核空间

  • 拷贝成功后又进行了一次请求头的拷贝:copy_from_user()

  • 也就是把一次的数据分为两次拷贝

请求头:包含了目的进程、大小等等参数,这些参数占了8K

编译器生成的AIDL的java接口.Stub.onTransact()为数据接收处;

Binder中的IPC机制:

  • 每个App进程启动时会在内核空间中映射一块1M-8K的内存

  • 服务端A的服务注册到ServiceManager中:服务注册

  • 客户端B想要调用服务端A的服务,就去请求ServiceManager

  • ServiceManager去让服务端A实例化服务:服务发现

  • 返回一个用来发送数据的对象BpBinder给到客户端B

  • 客户端B通过BpBinder发送数据到服务端A的内核的映射区域(传参时客户端会传一个reply序列化对象,在底层会将这个地址一层一层往下传,直至传到回调客户端):这里发生了一次通信copy_from_user:服务调用

  • 服务端A通过BBBinder得到数据并处理数据

  • 服务端唤醒客户端等待的线程;将返回结果写入到客户端发送请求时传的一个reply容器地址中,调用onTransact返回;

  • 客户端在onTransac中得到数据;通信结束;

ServiceManager维持了Binder这套通信框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Handler+Binder;看完这一篇就理解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ws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