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跟随新网师李亚敏老师学习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并承担了五年级一单元小组的组长志愿者,负责每一次作业的批改登记和听课提醒统计。今日是最后一次批改作业,即过关大作业。
一个单元的设计分解成八次完成,过关作业就是这个单元的整体设计成果,也是检验老师一学期八次课到底有没有 实实在在学到做大单元设计的能力。
我们小组起初21人,中途有特殊情况退出了三位不做作业的老师,一共十八人。每一次提交作业和听课的比例,在整个团队都算比较高的,老师们做作业和听课的积极性挺高,我任务大家最后拿出来的一定是很不错的东西。结果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有8人的作业都达到了95分以上,特别优秀的成绩。大多数老师的作业都上了就是,同样属于优秀等级。
登记成绩时,九次分数,呈现好几种状态:一是逐步上升型,成绩第一次不高,后来一次比一次好,到最后达到顶峰,能够清晰看见她的单元教学设计在不断变化。一种是一波三折型,九次分数有高有低,最后以高分结束。一种是成绩稳定型,从第一单元起,有的人一直高开高高走,有的人一直低开低走。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网络学习,同样单元的教学设计成果,为什么 差异那么大呢?
查询了一下学习过程的统计,那些由低到高或者高开高走或者起伏不定后最终达到高分的人,每一次听课都准时参与,还积极与讲师互动,每月打卡也写得非常认真,每一次的作业有变化,有新思考加入。而低开低走到我几位来说,听课耽误的时间最多,几乎不打卡,每一次作业基本上都是拖到最后,变化也不大。
一位老师给我留言,说自己抱着很大的期待进入课程,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什么,很失望。我查看了他的每一次作业及其听课、打卡情况,很明显他花在这门课程上的心力和时间是远不远不够的。
由此可知,无论多好的学习组织,无论多好的学习导师,如果学习过程缺少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的差异是可想而知。
成人的学习差异尚且如此,儿童的学习 差异肯定也是巨大的。我们依据什么标准去给这样大差异的孩子提供帮助?对,抓学习过程,抓学习习惯,抓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志力的培养。每一个点都是值得好好研究。
教研做什么?解决儿童学习遇到的真实困难?怎么去找到那些真实困难?去和儿童相处,生命在场的相处,和孩子共读共写,共学共生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可以关注到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长。系统规划研究内容,各个击破学生成长难点,给孩子提供到最真切的帮助,让孩子的生命自由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