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我们先来看看一下什么是周礼
所谓周礼按孔子的说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释很简单: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君主和臣子应该有什么样子呢?就象在家里做父亲和做儿子的样子。
周灭商后,直接的难题就是如何统治这片广袤荒蛮土地上的人民。办法只有周武王自己先占据要津,然后再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和功臣到更为遥远的距离建立封国,这些封国的诸侯和周王是父子叔伯或者姻亲关系。也是臣属关系。并由周王室的宰相周公旦按照人伦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所谓周礼是也。
分封之后各诸侯按照礼法,对周王室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天下好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无奈岁月穿梭,时光荏苒,300年太平岁月后周王室和各诸侯散枝开叶,人口暴增,同时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停下来。就难免贵族之间起纷争,本想上书(竹简)朝歌等周天子裁决,无奈周天子本人也忙得不亦乐乎。诸侯们忍无可忍,最后打了起来。虽然这些贵族往上数几代都有亲戚关系。
就这样打了200年孔子出生了,等孔子成年后听闻近代以前还有过这样美好的岁月,不禁心向往之。他将以前的礼乐制度收集整理,修订各国诗歌成为《诗经》、编纂鲁国的编年史为《春秋》。一门心思要往回走,所谓“开历史倒车”是也。
只是这个世界只要出现了能够让我们这些“小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东西,就再也回不去了。
所谓小人的需求就是:快速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君子因为家底厚或者心胸开阔做事先计划慢慢调整做与不做还两说。“小人”等不及最好能再活五百年。
表面上是君子和小人之争,实际是获取社会资源的效率之争。
孔子向往的时代:井田制,手工劳作、工具是石器或者木头。
孔子的时代:牛耕、青铜工具的使用、铁器也出现了。整个社会获取资源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各诸侯国如果把他们当成商业公司的话,必然存在行政效率的高下,如此一来兼并收购就成为可能。只是兼并收购后是更大更强还是好日子没过几天便轰然坍塌,留下一地鸡毛,让平头百姓只剩下个回忆过去,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
孔子向往的是:在低物质的条件下,人们“亲其亲、长其长、幼其幼”的生活。
只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心里和嘴上都认可只是身体不同意。
读《熊逸书院》有感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