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确实有点冷。今天的春风群,有点悲伤,又有点温暖。
大家都在谈yq之下的生活艰难。
突然想起一个故事: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随意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 何薳《春渚纪闻》
这个故事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的:
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有人状告另一个人欠了两万钱不还。
东坡把欠账者喊来询问,欠账的人满面愁苦,说,“唉,老爷,我失业好久了!我家是制作扇子的,恰逢我的父亲死去,今年春天依赖,连日阴雨,天气极寒,做的扇子都卖不出去,并不是故意欠钱不还。”
东坡仔细地看了这个人很久,说:“你把扇子拿来,我看看能不能帮你卖出去?”
过了一会,欠账的人左携右抱,带来了成堆的扇子。东坡取来二十把,随意拿了一个判笔,随笔挥洒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不到二十分钟就全完成了。”
东坡把20把扇子交给欠债人说,快点出去,偿还欠债吧!
欠债人抱着扇子留着泪出去了。刚跨出府门,就有好多人争着要用千金买一扇,不到十分钟,欠债人手中的扇子就卖完了,后来的人抢不到扇子,懊悔不已,遗憾离开。
欠债人的债全部还上了,当地人都感动流泪,为之嗟叹。
很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很喜欢苏东坡这样的好官。他能够看见百姓的疾苦,有智慧解决百姓的失业难题。
看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看见的背后,折射的是悲悯的情怀。并不是每个为官者眼中都有天下苍生,有的人眼中是头顶乌纱帽,有的人眼中是人事的恩怨纠葛,眼睛真的能往下看,并且感受到背后的悲辛,这样的人并不多。
举个例子吧。《红楼梦》里,贾府一干人等到清虚观里看戏,一个七八岁的小道士慌不择路,撞到了凤姐,王熙凤连想也不想,抬手就给了这小道士一个耳光,把这小道士打了个筋斗,嘴里骂着:“野牛肏的,胡朝哪里跑!”
贾母也看到了这个小道士。她的第一反应是“小门小户的孩子”“可怜见的”,接下来,又让珍哥给小道士钱,又是买果子吃。
二者一比较,高下立见。同是富贵窝里滚过的人,为什么贾母觉得小道士可怜而王熙凤一耳光打过去呢,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一颗良善之心。相对贾母,凤姐的修行太浅!
回到东坡这个故事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个穷人是不是在装可怜呢?毕竟为了自己脱罪,撒谎不是脱口而出的吗?”是啊,利用别人善良的作恶事,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恶意,相信很多人也都遭遇过。
咱们再来关注“公熟视久之”这五个字儿,就是苏东坡看了那个人很久。
在这很久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揣摩着什么呢?第一,他在阅人。从这个人的言谈举止中,他判断他是否说的真话。第二,他在想办法。假设这个人真的处在这样的困境中,自己又当如何做?
从很多故事当中,我们知道苏东坡是一个单纯的人。连他的小妾王朝云都笑他,“先生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然而,这么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又怎看不透官场潜规则呢?他什么都懂,只是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他翻过了很多跟斗,吃过很多亏,蹚过很多水,阅过很多人,现在他凭直觉断定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苏东坡是一个清官,没有什么积蓄,拿不出2万钱来救济这个人。即使这次能拿出,他也不可能有足够的钱去救济每一个贫穷的人。那么,他是怎么智慧地帮助这个穷人过了难关呢?
这就要展示东坡极高的艺术才华了。
想一想这样的画面吧:公堂之上,苏东坡随意提起一支笔,行书——行云流水;草书——笔走龙蛇;枯木——盘曲卧龙;竹子——郁郁挺直;石头——巍峨奇特……墨笔丹青,如缓缓盛开的莲花,转眼间绽放出纸上传奇。一纸的山山水水,一厅的赞叹不绝。
只有天才的笔触,才能顷刻完成。
该有何等的自信,才会搁下笔,挥一挥衣袖,“拿走吧,偿还欠债!”
那二十把扇子,逢着雨季,又逢淡季,本是积压的废品,因为东坡这信手一挥,让欠债人绝路逢生!
岂止是卖得出去啊?太爆款了。不到10分钟,就被抢卖一空。连我这个读者,都恨不能穿越千年回到现场,也抢一把扇子,再穿越回来,那一定会是生平最得意之事啊。
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能力。这就是东坡的可爱和人格魅力。在当时,一郡百姓都为之称赞,甚至有为之流泪者。其实百姓的诉求多简单啊,能解决欠债问题,能解决失业问题,能让生存下去,就满足了,就发自心底爱东坡这样的父母官。
千载之下,余情悠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