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苏东坡画扇的故事。记得当时,曾为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开怀了许久。
及至今日,再读王水照版的巜苏轼传》,看到这一章节,更多的,是为苏轼的慈悲情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深深感动。
话说苏轼在杭州担任知州时,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比如赈灾、治瘟疫、疏浚西湖等等,这些举动,实实在在的救一方百姓于水火,功绩足以彪炳千秋。
但工作上更多的,还是需要处理日常诸多琐碎事务。苏轼并不是个死搬硬套法律条文的人。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执法者,有时,他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往往便决定了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之何去何从。
所以,他更希望,能在国法和人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底层的民众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更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有一回,苏轼接到一个案子,原来是一名绸缎商,状告一个制扇子的小手艺人。案情一点都不复杂。制扇人曾经向绸缎商赊了一批绸缎用来制作扇子,说好到期还账的。结果时间到了,绸缎商一再催讨,对方却没有还账。难道他想做个老赖吗?在多次讨要无果的情况下,绸缎商就将对方给告了。
苏东坡于是传唤被告上堂。一看,原来被告并非是无赖泼皮,却是个老实人。他在大堂上吓得瑟瑟发抖,而且对指控完全接受,并没有半点为自己开脱的样子。
苏轼见了,不由得心生怜悯。再追问其不还款的原因,原来是家里老父亲生病,求医问药,最终还是病故,因此花了许多钱。偏偏在扇子该热销的季节里,却遇上了绵绵阴雨,所以,扇子根本卖不出去。家里实在没钱,无奈只能拖欠。
于理,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要求。但于情来说,人家都已经处于绝境了,再投他入牢或加以惩罚的话,未免太冷酷无情了。再说,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呢。
但苏轼,毕竟是情商、智商双双在线的睿智之人。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吩咐被告回家去拿二十把扇子,并让手下备好笔墨。大家都如在云里雾里,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只见他稍一凝神,就在扇面上画开了。或是一丛苍翠的修竹,或是几块嶙峋的怪石,再在扇面上题一首小诗,最后还不忘落款。
经他一点染,原先素白的扇子,刹那间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画毕,苏东坡对制扇人说:"好啦,这20把扇子你拿出去卖。每把价格一千钱,刚好够你还账的了"。
被告这才如梦初醒,激动得都忘了磕头道谢了,就抱着扇子走出了府衙大门。早有好事者将这事传播开了。附近的群众争相前来抢购,不一会儿,这些扇子就脱销了,来晚的还连连叹气,非常的遗憾。是啊,谁都知道苏东坡的墨宝,那可真是值大钱了,平时又怎能轻易得到呢?
苏轼凭自己的才华,圆满的解决了这一起民间诉讼。他那爱民如子的情怀,也给自己留下了千古的美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