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回听了王老师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认真做了笔记,结合自己阅读课程资料所做的批注,思考自己当下的教育教学生活,写下自己的收获。
一.关于共同体的思考
共同体不是指单单生活在一个物理空间的团体(家庭、单位、学校、组织),要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目标,并有为之付出的共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跨越物理空间的各种志同道合的人形成的各种学习共同体。可能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更多的是因为共同的理想而结伴同行的未曾谋面的“陌生人”。
而我们新网师的所有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们就在线上组建了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为了共同的教育梦想,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了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为了让所有的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在不停地学习、阅读、实践、反思、记录。
新网师提倡的共读
首先,新网师倡导教师们阅读经典。阅读专业的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心理学、哲学等。 在慢慢地啃读中,不单单追求数量上的多少,而是强调在知性阅读中不断反思,反思生活,反思教育,读出自己而后在实践再阅读反思。
最开始,我们要走出原来的休闲式阅读的放松式、无目的性的阅读很难。再加上有的理论书籍语言生涩难懂,自己刚刚起步进行这样的学习很不适应。但当我们把心沉静下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连接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慢慢地就会读出思考,读出味道。 当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时,随着我们思考地不断深入,和我们对于啃读这种阅读的方式的掌握,我们就会进行很好的链接。那时你就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你也会享受到这种慢慢啃读和知性阅读给你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因为教师的高度决定了教室的高度。没有教师的专业阅读,怎能有教师引领孩子们童书共读。
而对于学生进行的班级共读,因为有了共同阅读的书籍,孩子们在一定时间内就有了交流的共同话题。可以是有关作者的,也可以是有关角色的,还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的安全探讨。在这样的交流中就有了属于班级的共同的生命力密码。
家庭亲子共读,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如果每个家庭每天都坚持20~30分的共读,家庭将打破那种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数,父母双方也是要么你说话,要么互相指责、互相抱怨的低频交流中走出来。在现实的生活中 那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家庭,也会越来越少,家庭会越来越和谐。因为有了共同阅读的童书,他们也会有许多共同的交流话题,还可以共同观赏由童书改编的电影。
亲子共读,从科学上来说,就是用最温柔的方法,用最不着痕迹的方式,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而且,因为学会了阅读,他会爱上阅读;因为爱上的阅读,他会在今后的学习上持续的领先,在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就。
这一年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帕尔默的《教学勇气》,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有了深刻的认识,努力走出恐惧的同时,也努力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没有恐惧真实的表达自己。
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借助一本本优秀的童书,通过班级共同的阅读,拥有了相同的语言密码,完成了那种无障碍的沟通。 未来,当孩子们走出各自的班级,走出各自的城市,相聚到不同的大学,因为童年时他们都被优秀的童书浸润,他们就可以凭借阅读时拥有的共同语言密码去找寻新教育的伙伴了。
薛瑞萍老师曾说过:教师既要像一个古老的农民那样朴素的对待教育,又像一个现代的艺术家那样充满创造性的对待自己的职业。
朴素的农民精神告诉我们应该沉下心来关注当下;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同时要开拓视野,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和未来的社会主人——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