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研讨方向,一个是对韩老师这节课的感受,一个是如何培养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建立模型思想以及激发兴趣和应用。我请求放在一起融合起来说了,请各位老师多批评。
韩老师是有自己对“鸽巢原理”这节课如何教学的思考的,整节课“扑克牌游戏”切入课堂、照应结尾,教学过程中环节丰富、层层深入、易难递进,借助合作与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演绎推理笔与笔筒放置的规律、理解教学难点“总有、至少的意义,掌握假设法”,从而引出对鸽巢原理的学习。既是比赛课,韩老师一定下了很大功夫。
整节课堂,虽有几次的小组讨论,但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配合,甚至连表演都没有,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思考并思考准确。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不过这也不怪授课老师,想起我小时候配合老师录参赛课,坐在录播教室也是紧张忐忑,更别说思考和配合了,能不把笔掉地上、不把凳子坐倒已是万事大吉。只是,越是这样的时刻,越考验老师的水平、学生的能力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很多时候,比赛见平时。
第一,PPT的制作。
如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鸽巢原理的出示:蓝底紫字,图片在右下方。暗罗兰紫的字和渐变蓝的底,字色较暗,视觉效果不明显;图片与文字的布局有点乱,既是要凸显学生与科学家同步的成就感,那么图片就应该在左上方,但这又与数学原理这一教学重点的地方相违背。因此要想PPT以至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为课堂服务,还需要在PPT制作上下功夫研究,它一定是要与自己的课堂环节相匹配,要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相吻合的。
第二,教学用语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既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首先就要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思考过程、每一个思考结果,哪怕不对。
孩子演示画图时,老师说“你凭什么认为每个笔筒都有两支?”孩子接着介绍思路,老师又重复解释道“我刚才问你凭什么……”本来一个这么好的环节,一句“凭什么”成了败笔。即便老师想引导学生说出画图的依据,也可以换一种语气、换一种说法的,这样轻松一点,课堂才有可能活跃起来。老师提问时问“你会不会说?”这几个字一出来,就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一位学生表述“必须”,老师问“必须?为什么必须?为什么要必须呢?谁规定必须是‘1’?”学生不知道了,但又鼓起勇气叙述了一遍。另一位同学回答说“每个笔筒至少放1个”,“每个笔筒至少放一个?”老师紧问。逼得紧了,孩子就害怕了。
可能是录课的原因,韩老师没有笑一次,当然,面对镜头,我们都会紧张,甚至语无伦次。有情可原,但教育求真,真要求善,要求美;和谐才能共生,才有美感。数学教育怎么不是一种审美活动呢?审美情感是激发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想培养孩子的任何一种能力,都要先让孩子共情。
第三,教学环节配置应与教学的重难点设置高度结合。
课例中老师设置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却把教学原理放在了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老师有自己的思考,想让孩子在实践中演绎推理、理解原理、增强成就感,但既是重点,就应该重点分置。老师设置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掌握假设法”,既是难点,为什么板书没有体现?为什么在小组合作探究前不重点提醒或出示?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多展示自己的表述、而问“你会不会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把握不好的话,整节课都可能是一盘散沙。
无论教什么,谁教,这都应该是一个舒服的过程,尤其赛课,更应该注意。舒服了,孩子才想去思考,想去推理,想去探究,有时的严厉也可能会影响孩子思维形成。
每位老师都很辛苦,但辛苦不讨好,或者不出效,是要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的。在思考我们能做什么之前,应该先界明自己不能做什么,这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