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99%的争论,其实毫无意义。
因为我们谁都没有在「好好说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好好说话的第一步,是要厘清双方所用到的每一个词汇和概念。
但是,我敢断定,绝大多数的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在日常讨论中,更多的情况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双方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强调自己的观点,直到最后不欢而散(或者毫无结果),谁都没有离正确更近一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54837/f7e2b9527d624431.jpg)
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好了。
电车难题:如果一条废弃的铁路上有1个小孩在玩耍,另一条正常的铁路上有5个小孩,这时一列列车即将驶来,假如你是扳道工,你应不应该把铁路扳向已经废弃的那一边?(假设列车会停下,车上的人不会受到伤害,但小孩一定难以幸免)
这个问题我见过太多次,经常被人拿来当作「道德争辩」的例子。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什么争议空间的。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许多人在争辩「哪种做法更加道德」的时候,无论处于哪一方,他的观点是什么呢?
其实归根结底,无非都是这两种:
赞成扳道:5个孩子的生命比1个孩子更重要,扳道可以让悲剧减少到最小。
不赞成扳道:废弃铁路上的孩子没有错,错的是那5个孩子,所以牺牲那个孩子是错误的,不能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去做错误的事情。
发现了吗?争论的根本并不在于「哪种做法更道德」,而是「究竟什么才是道德?」
如果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是「让幸福最大化,让不幸最小化」,那么,他就应该赞成扳道。因为让一个家庭悲痛,总好过让五个家庭悲痛。也就是说,为了多数人的幸福,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虽然令人难受,但属于一种「必要的牺牲」。这种思路,属于从结果去考虑问题。
同样,如果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论结果如何,我不可以做错误的事」。那么,他就应该反对扳道。因为在他看来,5个孩子的做法是错误的,做了错事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惩罚一个没有犯错的孩子,在他看来是不可接受的。这种思路,属于从过程去考虑问题。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5个孩子既然会漠视规则,那长大之后很可能会因为疏于管教而危害社会,所以让他们牺牲也可以接受。但是,这种思路仍然属于前者。因为只是用「5个孩子长大后会危害社会」这个「结果」,替换了「孩子死亡」的结果而已,本质上还是从结果来考虑问题。
无论提出怎样的理由,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种思想。而为什么我说这个问题不存在争辩的空间呢?因为这两种思想,恰恰就是规范伦理学的两个流派:目的论和义务论。
前者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由它引发的结果来决定。后者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由它是否可普遍化(就是让每个人都去遵守)来决定。
本质上,这两种思想是不存在「哪一种更优」和「哪一种更正确」的,因为这个问题争辩了几百年也没有定论。
目前来说,学界的普遍意见是:看情况。哪种更容易接受就用哪种。
(对,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跟「哪种做法更道德」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只是看你持的是哪一方的立场。你是目的论者,那你就不太可能说服一个义务论者;反之亦然。针对这个问题的争辩,无论用了多少层的逻辑和表象,最终只不过是,你一遍遍地重复「目的论」,而对方一遍遍地重复「义务论」而已。
当然,更多的人可能是,两种立场都不持,而是看哪种更符合直觉。比如,把5个孩子改成500万个孩子,站在义务论一方的人肯定会大幅减少;把「扳道」换成「把一个孩子推向铁轨」,站在目的论一方的人肯定也会改换立场。
这种情况下的讨论就更没有意义了,因为完全只是看题目表述而已。
在这个问题中,「道德」这个词,就是一个「前提」。因为双方对「道德」的理解不一样,就会导致讲了再多的话,也只是在自说自话。你讲的是你认为的「道德」,而我讲的是我理解的「道德」。
仔细想想,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再举一个例子,《奇葩说》。
奇葩说很多期其实都存在一个问题:利用「话术」,来掩盖逻辑的苍白。
举个栗子,有一期讲超级英雄。双方争辩了半天,抽丝剥茧分析一下,他们讲的其实就是这几点:
超级英雄就是超人,蝙蝠侠;
超级英雄是拥有超级力量的存在;
超级英雄也可以是平凡人;
超级英雄可以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
这四个观点,随便拿出一个都能成为一个定义。当你说「这个世界需要超级英雄」的时候,你说的究竟是哪一种超级英雄?是超人,是蜘蛛侠,是中国奥运国家队选手,还是一种象征符号?
这样的辩论其实是很无聊的,因为双方只是在重复自己的观点,并没有真正形成什么交锋。当然这是一个电视节目,就算存在很多问题,它仍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要避免的。
简而言之,无论进行怎样的讨论,都必须先明确「前提」,否则就是无效的。
在逻辑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称呼这种情况,叫做「Common Knowledge」。它指的是,对于一个陈述A,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并且我们都知道对方知道它的意思,并且我们都知道我们知道对方知道它的意思……那么,这个时候,A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 Common Knowledge。
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个例子的「道德」一词,我是一个目的论者,我知道你也是一个目的论者,我知道你知道我是一个目的论者,并且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也是一个目的论者……当然,你也一样。这个时候,「道德」这个前提就是一个 Common Knowledge,接下去的讨论才能成立。
一旦我们接受了这种设定,那么,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
一个简单的论证是:如果双方都是理性且真诚的,并且对信息的理解都是 Common Knowledge ,那么双方一定能达成一致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和你在看同一本推理小说,一起猜凶手是谁。我根据前文给出的线索,告诉你:
我认真读完了线索,凶手是A。
你说,不,凶手是B。
我说,不,凶手是A。
你说,不,凶手就是B。
我说,好吧,凶手是B。
看起来很傻,但实际上,我的思维是这样的:
由于我已经把所有线索都得到了,又因为我们是理性且完全 Common Knowledge 的,所以对于线索得出的推论必然是一致的。而现在我们的推论不同,表示你肯定获得了「线索之外」的其他信息,比如书评。我从你的态度可以看出,你获得的信息一定很强。
这时,如果我继续坚持「凶手是A」,那么你就会了解:我肯定获得了比你获得的信息更强的信息,比如作者自己的剧透,才会这么笃定。而这个时候你仍然坚持凶手是B,那么对我来说,我只好承认,连这么强的信息都说服不了你,你肯定获得了比这更强的信息——比如直接看了答案。那我就赞同你好了。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对信息的理解都是 Common Knowledge,那么争论的结果,只取决于双方谁获得的信息更多。因为对信息的解读都会是一致的。
这实际上是经济学家 Robert Aumann 在1976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后来的学者又证实了,这样的对话一定会终结,不会无休止地继续,并且,会在不太多的几步内终结(因为人类获得信息的上限是有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