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今日小雪,也就看到各地雪花飘。
我有好久未看到雪了,“大雪压青松”的场面也只是在记忆里。当然,对于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人来说,雪只存在照片中。
空气里的冷冻因子,开始四处活动。躺在被窝里,都能感受到它的活跃。
大衣还能穿吗?看着只有几度的温度,窗外树枝的摇曳,还是拿出羽绒服吧。
整个人都要冬眠了一般,没有精神。
02
食欲好像也没有了,索性走了长长的一段路,去吃铺盖面。
我应该拒绝面食的,但对于铺盖面,我却是很喜欢吃。那种劲道,那种厚实,那种宽度,混着杂酱的热气,葱花啊,青菜啊,着实让人留恋。
面店的餐桌坐了一半,在一间狭长的房间里。
我要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杂铺盖面,鸡杂是其次,鸡杂里的酸豇豆是最开胃的。有些辣,这几天咽炎犯了,有些对不住我的喉咙。
在这样的年纪与气候里,还是要吃清淡一些。
03
“未来教育”的年会还在进行中,我只能通过阅读公众号的文章了解一些。今天推出的卢志文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
我们常说,知识等于“知+识”,“知”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获得,而“识”必须是行万里路。智慧等于“智+慧”,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人们常说“急中生智”,定能生慧;智是能力,慧是境界;智教会我们如何进,慧让我们懂得如何退。
“智教会我们如何进,慧让我们懂得如何退”,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原来,智慧并不是要让我们一直往前走,如何精进,而是既有进又有退的含义在里面。想想身边的那些活得通泰的人,其实都是在“退”这个字上做得很有分寸和讲究。
世间有春夏秋冬,有冷热交替,也应该是让人学会进与退吧。冷时想着热时的好处,热时想着冷的好处。
我的进与退,有分寸吗?
如果有,体现在哪里?如果没有,那哪些方面又该如何改进呢?
卢志文老师还说:
骑车是技能,但骑车的注意事项却不是技能,它是知识。你天天给孩子讲自行车的部件名称,讲它的悠久历史,孩子是永远也学不会骑车的。知识和技能的习得通道完全不同,知识的获得需要情感参与,技能的习得需要价值引领,而智能的获得需要孩子的态度开关。
我们的很多习惯其实就是技能,可是我们却天天用嘴巴讲,而不去练习,能获得技能吗?
04
今天文质老师离开成都,但我有事不能送他去机场。
我这跟了他八年,自称是“不离不弃”的人,却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难道真要应了梁实秋说的那句——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接他与送他,都应该是义不容辞。
昨天跟了他一天,从早上7点30分开始,听他讲座,陪他聊天。和一位智者在一起,更多的是也是在讲如何退的问题。
退到常识,退到人的立场,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昨晚陪着文质老师,吃完晚餐后去了酒店,又见识了他的泡茶功夫。自己亲自带了茶具和茶,我们就好好享受这大红袍茶吧。
他到家了发来信息,我回他:“后会有期!”因为我们还相约着去昆明。
还是需要打开电脑,将要做的事一件一件地落实。当然,我也打开了烤火炉。
脚底下暖暖的,手也是暖暖的,写出的文字也才是暖暖的。
05
小雪开始,身体需要缩进,但思维却还是需要随时随地打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