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慈悲

作者: 陈珊宁33 | 来源:发表于2021-01-26 07:42 被阅读0次

            去过敦煌的人,都会被它的存在所震撼,无论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文化价值,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朝圣者。前年一家人第一次去到敦煌,提前预约了门票,却遇到敦煌下大雨,前所未有的关闭,当天门票取消退款,原本以为无缘走进莫高窟,还好当天晚上得知可以补票,迅速补了第2天的票,因为要保护文物,只可以参观4个窟,但是已经被里面的壁画和彩塑惊艳到了,彩色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一个窟明显是以前烟火太盛,墙壁被烟熏黑了。因参观的游客太多,不可能驻足细看,想要细看就要去敦煌博物馆看全方位的介绍和展示。那次参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的壁画和敦煌的历史。我相信每个人去敦煌的收获都会不一样,但我没有想到有人会想要把敦煌壁画以音乐的形式,展现于世人。        如何将那些栩栩如生的敦煌壁画变成声音,我觉得这个想法实在太特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能想到把敦煌壁画变成声音?如何把这么厚重的东方故事以西方音乐形式来表述?实在是太好奇了,当我看到介绍谭盾如何创作敦煌《慈悲颂》交响乐时,这些问题此起彼伏的冒出来,一个交响乐的指挥家,历经六年的创作,翻阅无数敦煌的历史,最后完成了这部交响壁画作品。为了解答我的疑问,我一定要去听一下。

            带着各种疑问和好奇心,我去欣赏了谭盾先生创作指挥的大型交响乐敦煌《慈悲颂》。开场前我看到乐队的阵容,真是吃了一“鲸”,我专门数了一下60多人的合唱团队男女各半,配上一支阵容庞大管弦乐团,演出的团队就上百人,让我好期待。

          当指挥家谭盾的指挥棒,轻轻一挥,第一章《菩提树下》的音乐缓缓响起,浓浓的佛教色彩的音乐,却用西方的乐器演奏,没有半点违和感,又如此的熟悉,一股穿越敦煌千年历史的厚重感,随着着合唱团的和音,仿佛是僧人的念经声,声声入耳,此时敦煌的壁画仿佛浮现在面前,声音带在画面出场了,声音交际出来的画面太特别。第二章《九色鹿》女高音饰演九色鹿,两次咏唱“树欲静而风不止”、都运用了戏曲的拖腔。合唱队与铜管之间紧密地对话,抗衡与渗入无处不在。合唱团的“大慈大悲的佛啊…”就像是在超度亡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第二章不间断地连接过渡到第三章。

          第三章《千手千眼》,重制了敦煌262和322石窟的葫芦琵琶菩萨。琵琶的音乐声音我认真看了乐团,才看出是竖琴的大段Solo和弦乐拨弦,没想到用竖琴弹出琵琶的声音好特别。第四章《禅园》一开场就是两位打击乐手用玻璃杯撞击水面,激越处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这声音是在台前两侧各放一个玻璃水盆、扩音器,如果不是亲眼看着这两位打击乐手操作,很难想象这万马奔腾的声音,居然是水杯敲出来的声音,结尾处水声潺潺,让人仿佛置身于洞穴里面,这又回应莫高窟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这是在别的交响乐团里面听不到。

          但我感受完前面四章的浓厚的佛教音乐,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这么庞大的一个合唱团,他们能一起唱心经吗?我想经过指挥家的重新作曲编排合唱团,一起唱心经的感觉应该很特别吧?没想到第五幕就是《心经》,开场是合唱团一起唱诵《心经》,我脑海瞬间浮现了莫高窟里面一尊一尊的佛像,随后藏式女高音和蒙式呼麦男低音的惊奇偶遇缠绵悱恻心碎告别,前路迷茫丝路颠簸,展现了敦煌厚重历史,揭开了被历史遗忘的壁画故事。

          第六幕《涅槃》尾声“佛陀开悟”时,定音鼓、中国大鼓、排鼓和钟声齐鸣,佛陀涅槃前,弟子们问佛陀“师傅,你是神吗?”,佛陀答“我不是神。”,“那你是什么?”弟子又问,“我是……觉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是慈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gw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