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新阳光,走向心智成熟之路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
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自我牺牲”一节中写到:受虐狂有一种错误观念,他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其实,他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是恨,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
派克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女人被丈夫遗弃后,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哭诉丈夫对她虐待成性,在外面有很多女人,还会把买食物的钱统统在赌场赌光,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深更半夜才回家,回家后不是咒骂她、就是毒打她。这位女士受虐长达20年,跟丈夫两度离婚又两度复婚,中间无数次分手与和好。就在找医生做了两个月心理咨询后,丈夫回头找她,她再次跟丈夫和好,还表示:因为我爱他呀,谁能拒绝爱呢?
派克对此分析道:这个女人乐于忍受虐待,是否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的优越感呢?当离家出走的丈夫请求她的原谅时,她便由被虐待者转变成虐待者,享受到了虐待的快感。丈夫的乞怜让她备感优越,她感受到的是报复的愉悦。她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她不愿受到善待,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提。受虐者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然而她们忍受虐待的动机,是来自恨而不是爱。
派克写道: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 “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对此,派克写到: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自己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