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是以张桂梅事迹为原型拍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她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办学的故事,呈现了她和女学生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励志过程。是由海清倡导拍摄,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张桂梅,发扬张桂梅精神的一部艺术片。
电影一上映就招来一片骂声,致使电影在点映时一度被迫停演。所骂之声,不过是说电影改编的不成功。
作为一部艺术片,既要尊重原型,又不能完全照搬原型,改编成这样,已经是很成功的了。尤其是一些细节的表述,简直催人泪下。
电影中,红梅赞歌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姑娘们坐在走廊里,张桂梅提着喇叭播放这首歌:一次是吃饭时,姑娘们说红梅赞歌不好听,他们喜欢听三节棍;第三次是张桂梅校长昏倒后,欲追随丈夫而去时,孩子们唱红梅赞歌唤醒了她。在影片中反复的播放这首歌,就是以红梅精神来激励姑娘们,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有冲严寒、斗霜雪的精神。也是张校长用来激励自己,不怕困难,向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进。
影片并没有给张校长立什么高尚的人设,只是因为她心怀大爱,认识到贫穷落后的大山里的女孩,在男尊女卑的夫权压抑下,不读书难以改变命运,永远会面临悲惨命运的现实,以红梅花儿的临霜傲雪的坚强和爱,拯救这些女孩们,从贫困的世界里走出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见识更大的世界,过更好的生活。
而丈夫的出现也不是支撑张老师的唯一信念,恰恰相反,是因为张老师有爱的行动,他才以自己朴素的行为:为他做饭,喂他黄桃,关心她身体,缝补衣服……来支持张老师的所作所为。而他的爱也为张老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张老师去拯救那些山里的女孩,改变命运。
在被学生指责创办学校,只是为了走出亡夫离世的伤痛而寻找的精神寄托。这也无可厚非,难道非得拔高、神话张校长才是好的改编吗?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过世丈夫的怀念,并且化悲痛为力量,不是很正常的人的情感吗?也只有这样的张桂梅校长,才接地气,更值得爱。
卢老师也是爱的化身,当初说服女友来这里教书,之后舍弃女友和张老师一同拯救这些女孩,也是一种大爱的表现,这种爱又反哺于他,他的行为也获得了同学们的爱戴。
还有领导们对学校的筹款修建,为张老师的病捐款……无不都是一种大爱的体现。
正如片后歌曲所唱的那样:是你以爱的包裹,让我有了触摸梦想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不要骂影片改编的不好,它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立什么崇高人设,它是一部以红梅赞为主旋律而谱写的一曲爱的赞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