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我们每一个国人深思:“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朱老师说,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想想我们小时候读书是多么快乐啊!那时虽然也强调分数,强调成绩,但孩子们一下课就可以痛快地玩,周末可以去小河游泳、下河摸鱼、去上树捕蝉......总之,孩子们想去干什么都是自由的,学校也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孩子们可以自由放飞,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好奇心理由此可见一斑。有研究显示:“安全心理”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重要的条件。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始终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纵观现在的教育,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上学是不快乐的,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走进环境优美的校园,但当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所有的恐惧和烦恼就随之而来,孩子们要面对如山的作业,要面对竞争的压力,要面对一科又一科的考试。每天从早到晚,都是活在题海里,升学的压力依然是每所学校,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宿命。他们走不出教室,没有时间出去玩耍,没有时间出去观察,他们的心理始终是紧张和焦虑的。他们内心深处的创新火花已被分数的掐灭了。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一所学校教书时,满怀激情,每天都想着怎样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他不看重成绩,孩子们有时不想写作业也是可以的。他带领孩子们去校园观察树木的生长,去菜园种菜,成立兴趣小组,孩子们每天的节目丰富多彩,老师也忙得不亦乐乎。他要求孩子们每天写观察日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孩子的写作素材十分丰富。但在考试的时候,却在全年级垫了底。家长们说这个老师不务正业,校长迫于压力,中途把他换掉了,后来,这个老师走了,学生却越教越差了。
有激情,有梦想,有创新的老师,想做一点自己的事情,却总是困难重重。这不单是学校的事情,来自家长的认知更让创新没有了土壤。家长们唯有见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读和写才高兴。孩子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家长的心理上就接受不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朱老师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的,他们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探究的心理,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孩子有新的发现。所以要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
二、注重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爱迪生从小喜欢问个为什么,他小小的内心深处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妈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他才有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钻研。后来他成为了一个拥有一千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的。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上,多让孩子实践,在生活中,更要让孩子实践,多动手,才能调动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
五、注重运用游戏的教育功能。游戏是培养儿童创新的主要方式。现在幼儿园为什么要去小学化,其目的就是要让儿童在游戏中激发思维能力,在活动中激发创新思维。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所以说,教育创新,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