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开头写了一个又一个,总是不能让我满意,这边也没心情写简书了,翻了翻当年QQ空间的日志发现还有存货,于是还是老套路用它们凑数好了。
这是我刚开始读史的时候写的,当年书读得少,观点也有些幼稚,不过当时的环境也确实如此,现在大家对历史尤其是本国历史的热情已经高涨许多了。
《瞎想的Ⅵ》 编辑于 2014-8-4 02:26
我是个三国爱好者。
小时候家里的小人书都是西游记,八九岁的时候我才接触到三国题材,邻居家买的日本横山光辉的漫画版《三国志》。然后是游戏厅里的街机三国志,后来是央视94版《三国演义》,再后来还是游戏厅,那时候流行的《三国战纪》。
那时候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是为有的看有的玩而已,要是电视同时放三国和西游的话,我肯定选后者。
初中的时候去城里的亲戚家玩,在附近的游戏厅里曾经发现过一个叫三国无双的游戏,手残,玩不懂。
上高中开始玩电脑,那时候的三国游戏是《三国志2》,作弊太普及了只要R043就战无不胜,根本没记住里面的武将谁是谁。
大学时候玩的是网游,那时候三国题材很少。
上班之后接触到无双系列。当年亲戚家附近的游戏厅早已经拆除,那个叫《三国无双》的游戏也改了名字和游戏模式,变成了《真•三国无双》,已经出到了4。
从此开始我喜欢上了三国。说不出原因,但凡与三国有关的人物地名都要研究一番。我不敢称三国迷,因为我没有三国迷研究的深入。我看了四遍94老《三国演义》(童年电视台播放版,前几年网络电视版,中文哔哩哔哩弹幕版和日文NicoNico弹幕版),玩了一遍真三国无双3~7代,玩三国志12,看了一遍《三国演义》小说,读了一部分裴注《三国志》。还有一些非主流的例如《新三国》和《赤壁》,特效和武打不错,剧情实在太新潮。至于刘德华的《见龙卸甲》还有甄子丹的《关云长》,这个赵云和关羽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你在看西游记,结果里面的孙悟空是个超级赛亚人。太扯了,这两位就是挂着关羽和赵云的名好吗,哪有胡子越来越短的关二爷和被小丫头片子打得不成样子的赵云啊,二爷的青龙偃月刀还让人踩断了,对此我只想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07628/37e2cc5761743558.png)
三国确实是个很精彩的年代,有很多很精彩的人和故事。遗憾的是我们的半残教育导致很多人对古代历史知之甚少。以三国为例,贾诩郭嘉这种在日本广为人知的人物都不用提,很多人甚至连五虎上将的名字都说不全!更不用提什么荀彧蔡邕了,会念的都不多。近几年三国游戏大行其道,全是给广大年轻人补了点课,可是很多人也只是注重游戏本身而忽略其文化,把荀彧念成狗货就是例子,查查字典会死吗。
一个非常滑稽的现象就是,八零以后的人们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多半是出自游戏,而这些游戏大多数是出自台湾和日本。此前某卫视的新闻节目还说台湾人民对历史题材很陌生很新鲜——你这明显是在欺负大陆人民不了解对岸。日本人对于三国有着相当的热情,他们对三国的平均了解程度远大于中国,三国题材的小说、漫画、游戏、影视剧不计其数。日文版的某百科三国条目甚至比中文版的还要详细,研究三国的学者(例如司马辽太郎)也大有人在。反观中国,则要冷清许多。
很多人提起伟大的祖国总是自豪无比:我们有四大发明,有长城,有儒家,有五千年历史。四大发明都是谁发明的,长城啥时候有的,儒家思想到底怎么思想,五千年历史都有哪些朝代传承,很多人说不出来,我媳妇对三千年有多长都没有具体概念。大家都只记住这些上学时反复灌输剩下的痕迹,用来对付某天突然出现在面前的麦克风和摄像机,说得好就能上电视了,爸爸妈妈哥几个姐几个七大姑八大姨都看见了吗?
别人我管不了,我只能研究我的爱好,写点自己对古人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