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肌梗死存活患者的增加,心衰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心衰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研究数据表明:整体人群患病率大约1.3-2%左右,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0%。如何较好地降低心衰发病率,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的是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降低,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人体代谢需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心衰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多,据《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指南2018》(简称指南)资料,目前我国心衰的患病率约为1.3%,全国大约有2千万患者,其中,多数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心衰的患病率达4.1%。我国每年新发心衰病约100万,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寿命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
心衰有什么危害?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衰发生后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给全身输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减少,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功能不足,具体表现出为:
心累、气紧、活动耐力下降
人体活动后需要的氧气等营养物质增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心衰发生后心累、气紧等症状会加重,病人的体能明显不足。
头昏、记忆力下降,思维及反应迟钝
是心衰导致脑供血不足,脑功能下降所至。
腹胀、上腹不适、不思饮食
心衰使消化器官缺血缺氧,消化力减弱,同时,心衰致肝脏及胃肠道瘀血,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也进一步加重消化道症状。
尿量减少,浮肿
心衰使静脉血回流障碍,心输出不足,肾供血不够,同时肾淤血,都会使肾排尿减少,水钠在体内潴留,加之肝功能下降蛋白合成减少,引起并加重水肿。
当心衰发生后,上述症状均可先后出现。动则心累气紧,吃不下、卧不平、浮肿少尿、目光呆滞、思维迟缓,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心衰最重要的危害是缩短寿命。据研究报告,心衰的5年存活率约为50%,与恶性肿瘤相当,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心功能下降越多,存活率越低。严重心衰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
心力衰竭四阶段
心衰是心血管疾病链条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终末心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了更好地理解心衰发生、发展过程,新《指南》将心衰病程分为4个阶段,即A、B、C、D四期。
A期指的是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无心脏损害和心衰,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洒、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进一步发展造成心脏受损就进入B期。
B期也只有心室肥厚、心瓣膜损害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心脏损害,病人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不会引起病人重视,可通过体检及仪器检查诊断。
C期就是临床心衰期。在危险因素持续作用下,心脏损害进一步加重,出现临床症状如心累、气紧、下肢浮肿等表现。多数病人此时才会去看医生,但已错过了最佳的预防时期。
C期的病人经过积极治疗会暂时缓解,但不久病情会反弹,如此加重——治疗——缓解,又加重——再治疗——再缓解;每一次病情缓解心功能均不能恢复如初,也就是说即使临时缓解了心功能也是逐年下降的,而且越来越差,最后进入D期。
D期是终末期,心衰的最后阶段,也称难治期。进入此期的心衰,各种治疗手段效果很差,如同“下了滩的船”,再难回头,生存率不足20%。
对于心衰患者除了心衰的分期,我们还应用纽约心脏学会分级来评价心脏功能,主要分为I级、II级、III级和IV:
I级心脏功能正常,体力活动不受限;
II~IV级可以理解为轻中重度心衰,对应体力活动为轻度、中度和中度受限,心功能分级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终末心衰(D阶段)心脏功能往往持续维持在IV级,持续心功能IV级患者一年存活率往往只有50%。
怎样预防心衰的发生呢?
从以上可以看出,心衰的发生是渐进性的。各种危险因子是引起心衰的始动环节,因此,积极干预心血管危险因子是预防心衰最重要的一环。
研究发现,在A期及B期的时候,病人的生存率与正常人相差无几(约为正常人的96%左右),只要控制好了危险因素不再继续损害心脏,就可避免临床期心衰(C期)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由此可见,心衰是可防可治的,关键是您有无健康意识。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干预是预防心衰发生、发展的重点,远离不良生活方式,管控好危险因素,心衰就不会困扰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