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二十一天早餐创新工程”及其他

我的“二十一天早餐创新工程”及其他

作者: 秋天的山荆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17:56 被阅读0次

    从6月11日开始做早餐拍照到今天刚好二十一天。

    据说坚持一件事情二十一天便可以养成一种习惯(坚持九十天以上可以塑造稳定的习惯),算起来过去的三周我们全家已经初步养成了一种早起认真吃早餐的习惯,风平浪静、岁月恬淡,至于以后的坚持状况,还要边走边看,但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记录的经验。

    一、为何吃早餐

    先来说说启动早餐计划的原因。

    最初决定做早餐是为了改善家人的身体,后来这种美好初衷,逐渐充实丰满变成了一个具有持续性的“项目”。

    为什么要好好做早餐呢?

    首先是因为早餐值得吃好、吃饱。

    回溯历史会发现,现代意义上的早餐概念,也就五百多年历史,无论中国还是西洋人吃饭固定在三餐制度,也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中国人之前一日两餐,外国人也是一样,中间顶多算加餐。

    中世纪欧洲人一日中的第一次餐都是在十一点左右开始,其中有宗教原因,比如基督教要求教徒在早弥撒之前禁食,英语的breakfast就有打破禁食的意思。直到16世纪人们吃饭的时间才稍稍提前,那个时候据说早饭还有点类似医疗处方,医生会建议一些身体孱弱者早上加餐,还有在田间劳作的人,因为起早贪黑,也会在清晨吃上一口。

    洋人有句俗语说,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实际情况是,十六世纪欧洲的皇帝老儿可能没有一个农夫早上吃得多。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吃早饭这件事逐渐成为定制,很多文章引用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莫蒂默《欧罗巴一千年》中的说法,认为欧洲最早的早餐出现于十六到十七世纪之间,因为在这个时期,中世纪的两餐制随着更多人移居到城市而发生了新变化。城市生活者工作时间更长,吃晚餐的时间更晚,不断拖后的正餐,导致他们不得不增加一个早餐,以便能够熬到午饭时间,如此这般,到1600年,午饭已经变成了当时欧洲社会中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工业革命以后,迅速进化的现代医学也不断强化早餐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全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全天第一餐。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国王和贵族们的早餐也丰盛起来,一向讲究饮食的法国王室早上九点开始第一餐,食物丰盛极尽奢华,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一代艳后》里面玛丽安东内特和法王路易十六早上吃的……盆摞盆碗叠碗,还有那些玲琅满目的甜点……emmm……基本算是法国封建时代奢华的巅峰,因为随后国王王后都在大革命中被斩首……宫廷奢华从此不复存在,但与现代工业发展齐头并进的早餐文化却一路突飞猛进。

    从科学角度解释,老师们一定会希望学生吃好早餐,否则上午十点不到,他们的血糖就会降低到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企业的老板也应该希望员工们吃好饭来上班,因为他们的能量必须能够维持工作直至午休时间,尤其是需要高强度体力劳动和技术操作的工种,如果不想出事故一定要确保工人早上上班时的身体状态。哪怕为他们提供免费早餐呢。

    二、早餐吃什么

    同样从科学解释,在卡路里大爆炸的今天,我们谈脂色变,而一天三餐中恐怕只有早餐吃得多才不罪孽,这个结论甚至有医学背书,毕竟有相关研究显示,早餐吃得热量高一点,能够让人的全天基础代谢提升,因此有助减肥。

    现代科学将人体摄入的主要营养元素包括六类: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总体上看,碳水应该占据饮食的一半以上,蛋白质为肌肉骨骼提供养分,脂肪供应热量,如果想分析一餐的搭配是否科学,可以大致从这三个部分加以分析。前一阵子张文宏医生说中国人早上喝粥不够营养,应该多补充蛋白质,还引起网友的诟病,真是大大的不该了。

    粥肯定是好东西,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时期地狭人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食物供应压力大,种类难免就有些匮乏,所以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不少都用在给主食花样翻新上面了,而且越是北方越是如此。

    北方的各种面食,被切成丝,拉成条,团成球,撕成块,在油里炸,水里煮,汤里炖,晒干再入味,腌渍又加馅……不过花样再多,在分类里也都是碳水……尤其是粥,肠胃不适的时候自然是特别好的食物,但是早上起来呼噜一碗粥,啃一个烧饼馒头,或者用饼卷一个油条吃到肚子里,说白了都是主食配着主食吃,真是谈不上什么营养丰富。

    不少老人家都是这么吃早点的,他们觉得这就是营养健康,与之相对,早上吃两块糖就出门上班,就一定是不健康,实际上糖块和馒头粥一样,都是碳水化合物,不然大馒头吃到嘴里怎么会越嚼越甜呢,还不是我们嘴里的唾液把淀粉分解成了葡萄糖嘛。淀粉类的主食,进到消化系统里都会统统变成糖类,也只有这样才能供应身体能量。可能此类饮食的差别只在于GI值的高低了,吃一碗大米饭能坚持两个小时不饿,吃相同热量的糖可能半小时肚子就咕噜咕噜叫了。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必须的,尤其是可以持续稳定地为大脑供糖。

    但是更美好的营养应该是蛋白质,因为它可以让你的肌肉更好地成长。健身的人要大量吃蛋白,有时还要补充蛋白质粉。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有二,一为动物蛋白,比如牛奶中就有大量乳清蛋白;瘦肉也富含蛋白质,尤以鸡肉表现最为出色;鸡蛋白自然是蛋白质最丰富的地方,但是如果胆固醇过高的人,最好吃蛋的时候去掉蛋黄。另一类为植物蛋白,典型代表如大豆蛋白。

    人类生命存续无法脱离从外界摄取蛋白质,而从何处获取蛋白质,在过去完全是由生存的环境决定的。中国和大部分东亚人群的蛋白质几乎都是来自大豆制品,而西方则大多来自乳制品,这是因为我们有漫长的农业耕作传统,土地多为农田,牲畜养殖量少,乳制品产量不足,而西方恰好相反。这种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在中国成年人中存在乳糖不耐(无法进食乳制品)问题的人口比例仍然远远高于西方,但绝对没必要为无法获取乳品中的蛋白质感到忧伤,其实只要像我们的老祖宗一样,老老实实地喝豆浆一样能够获得相似的营养。

    总之,饮食中添加蛋白质,配合适当运动,会改变人的外形状态,增加肌肉总量,让你的身体健壮优美,精力充沛,大家可以试一试。

    三、早餐有啥用

    早餐当然可以填饱肚皮,但是在我看来它还有一些社会学价值。

    首先,在越来越繁忙的生活节奏中,早餐很是几乎唯一可以保证全家人聚齐在餐桌前集体活动的大好机会。

    加班和通勤占据了我们与家人正常就餐的时间,但是即便再忙,出门前吃个早饭,能在饭桌上看看彼此,说几句话,也是一种家庭的交流。午餐晚餐太正式,需要花很多世间准备,忙起来的时候实在是顾不上,早餐与之相比更轻柔可人,更亲切容易接触,宽容度也更高,毕竟空腹八个小时爬起来的时候,给一个烧饼啃也是好的。

    其次,早餐是一种全家人都参与的锻炼,对于我来说也是工作方式的调整。

    我将这个所谓的“二十一天早餐创新工程”看作自己在疫情期间调整工作节奏,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

    从开始做饭起,偶尔会有朋友问候,关怀我是不是最近很闲才有空做饭。闲自然是闲,因为之前各种疲于奔命地开会和通勤,没有办法长时间居家,但工作的压力其实是增大了。四、五月份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无法消解,我曾经去询问一位南开心理学的老师并做了一场网络咨询,从中受益颇多。总之,目前大部分人的问题都可以归入到调整工作节奏(适应疫情期间居家工作方式),和增加生活的仪式感(以便区分生活和工作状态)两个方面。

    疫情开始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变化,表面上似乎是闲下来了,实际上工作不分时间地倾泻而来,压力很大又无从消解。失去了平常的工作状态和交流,但额外的工作任务仍在增加,这样人仿佛在太空中漫游,行动中没有了方向和坐标,心理上却依然有前进的压力,很多老师也跟我交流过,说即便闲下来也丝毫没有写作状态,就是这样的表现。

    李玫瑾曾经说过,想要心理健康,就要保证一个时期有三种以上的爱好。如果你一个时期只做而且唯一只想着一件事,貌似是投入,实际会导致心理上的扭曲,很多罪犯是这种变态心理,而我们常见的书呆子和戏痴也是同样病症。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是专注,但是如果一天到晚只做一件事,长此以往就容易“变态”了。

    适度的调整和活动,不消耗过多时间,起到一定仪式感作用,对真正的工作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换而言之,这也是用一种工作调节另一种工作,用一种劳动作为另一种劳动的休闲,是把人的精力极度扩大化的最良好方式。

    记得李敖曾经说过自己会在不同的桌子放不同的手稿,同时写不同的文章,书也是都裁剪开,分页地阅读和整理,这种方法具体如何实行我确实不太清楚,但是同时进行多重写作,一定有换脑子的效果。

    同时做很多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对这个问题,我的解决办法一般就是控制睡眠节奏。比如做早餐就要早起。时间调控貌似困难,但也很容易实现,无非掌握生物钟,按时睡觉早点起床,然后就是惨绝人寰六亲不认地坚持。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跑题,谈谈睡眠和精力调配。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部分人一天睡八个小时,清醒十六个小时。也有人睡得特别多,比如我在美国曾经碰到一个墨西哥的女同学,年纪不小腿脚不太好,跟我非常熟,所以无所不谈,她说自己每天必须睡够12小时,否则眼皮都抬不起来,我听到简直大惊失色。不过后来见了中原地带的一批小伙伴,还有我的一些亲学生(比如那些因为必须要睡午觉,十二点半的会永远参加不了的)慢慢也能理解了,包括他们睡足八到十个小时还要再睡两个小时午觉的这件事……

    一天睡八个小时,早上醒了要赖一个多小时的床才能动身,中午再躺两个小时午觉休息,一天的一半时间都是在床上渡过的!而他们清醒的时候同样还要上厕所、吃饭、洗澡、发呆……似乎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做正经事!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睡眠时间是非常少的,比如我爱的周总理,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是四小时,拿破仑也是如此,达芬奇根本没有什么整块的睡眠时间,他工作几个小时就打二十分钟的盹,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两小时左右,但是能够始终保持效率和精力充沛,而这种方法就是直至今日在精英界广泛传播的——传说中的达芬奇睡眠法!

    现代医学显示,睡眠长并不代表对健康有好处。睡眠6.5-7.5小时死亡率最低,少于4.5小时,高于9.5小时死亡风险翻倍!所以很多人的死因可能会被归结到……懒……上……

    so, 如果你没有睡眠障碍,少睡一会儿真的没啥关系,只要质量够就可以了,毕竟,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而你过于漫长的睡眠时间,就仿佛是一百平米房子里放了一个五十平米的浴缸,稍微开开阀门,时间就挤出来了。

    第三,早餐是暖胃的,也是暖心的。

    食物给我们的,是爱和创造力,它是温暖的,是有烟火气的。

    空荡荡一夜的胃,值得用一餐饭唤醒;就算是默默无语的一家人,也能从面前的一碗清粥小菜里感到温情。

    选材、清洗、组合搭配,烹饪和摆盘,人人有分别,家家有差异,同一道菜做起来千人千味,品起来褒贬不一。我们对食物的审美大多来自于抽象的体会而不是具象的饱腹感。

    我做环境史十几年,自觉看饮食史的书也不少,深知人类发展到今天,食物是支持肉体运行最基本的部分。然而我们毕竟是人,是灵长类中,心理结构最复杂的生物,我们的进食不仅仅是在摄取能量,也是在体味环境。

    不信可以问问自己,什么食物是家的味道,什么食物是乡愁,什么食物又是梦靥?

    即便是最不浪漫的人也有最喜欢和厌恶的饭,每个选择背后必然都有一段故事。

    我们到餐馆用餐,钱有一半付给了就餐的环境,既便如此也不感觉有何不妥,因为食物抚慰你的胃,环境抚慰你的心灵。

    故此,在家好好做早餐,也让家里有了烟火气,有了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味道,吃得饱不饱不太重要,最重要的不是暖心嘛……这么看来,家里的这个早餐,最核心的不是什么食材健康,也不是口味独到,而是绝无仅有的爱……

    最后,感谢我家两位就餐员的大力配合和支持。

    我将早餐工程看作是一种由心出发充满爱意的长跑,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锻炼。我非常快乐地做饭,他们则非常快乐地捧场,还时不时给出反馈,让我获得更多更快的提高。还有那些在朋友圈给我点赞的亲朋好友们,感谢各位的打气加油,尤其是我的亲爹亲妈不分青红皂白地表扬,有了你们的谬赞,我感觉自己已经飘起来,甚至偶尔幻想可以到餐饮领域创出一番事业……还是不说笑了,我明白自己的水平不过是在爱好者里面打酱油而已,值得鼓励的应该是坚持二十一天的体验和逐步改进的时间管理。

    精力分配是一门艺术,我周围就有很多深藏不露,玩转精力的高手朋友。比如学院的一位老师,自学工艺美术,彩铅画到可以开班授课,手工做雕刻葫芦,硬币软笔书法,在我这外行看起来都做到极致了,然而这些都是她的业余爱好而已,至于她的主业——管理整个学院的电脑设备,会议拍照和海报处理……更是相当出色。还有另外一个,加拿大的教授,我博士后时期办公室的“隔壁邻居”,偶尔中午一起去公园喝啤酒喂鸭子。她年过四十看起来像二十多,每天雷打不动在办公室楼下的健身中心锻炼一个小时,中国新年的时候我邀请她们到家里做客,她吃了中国菜很是高兴,这才把手机拿出来给我秀了她做的翻糖蛋糕,真的都是参赛级别的!她可以给自己的妹妹亲手做婚礼使用的多层翻糖装饰蛋糕,并不耽误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史专家。

    有这些大神的存在,我也希望自己通过锻炼,进一步调整对时间的把握和对精力的分配。

    毕竟,时间和精力都不会因为盲目积攒变多,也不会因为疯狂使用而变少。

    二十一天之后,早饭还会继续,但是不一定每天打卡刷屏骚扰各位了。

    写下几千字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二十一天早餐创新工程”及其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ps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