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打架,不懂教育的爷爷,却比很多高知家长都处理得好。

孩子打架,不懂教育的爷爷,却比很多高知家长都处理得好。

作者: EMY范范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06:13 被阅读0次

    总有那么几天,孩子哭着闹着就是不想去上学。今天,彤彤都走到学校门口了,却突然哭喊着不想去上学。尽管妈妈左哄右哄,但彤彤就是抱住妈妈的大腿不撒手。眼看着上班就要迟到了,妈妈无奈之下把彤彤抱进了教室,交给老师之后就转身离开,只听身后传来彤彤撕心裂肺的哭声······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面对哭着不想上学的孩子,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是四种非常典型的做法,来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第一种:软硬皆施型

    1、命令:别哭了,赶紧进去吧!

    2、威胁:赶快去吧,要不然你喜欢的玩具就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你这样妈妈真的很不高兴,你再这样我让爸爸来送你了!

    第二种:非常“理智”型

    1、讲道理: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的呀,就像妈妈要上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2、建议:你看你的同学等着你进去呢,要不你跟她一起进去吧!

    3、说服:既然来上幼儿园,就得高高兴兴地来,你这样上学不想来,放学不想走,这样不好。

    4、分析:妈妈知道你不想上幼儿园是想在家里玩对吗,是不是幼儿园的玩具不好玩呀?

    第三种:发泄情绪型

    1、批评:你怎么总是这样啊,你就不能痛痛快快上一次学吗!

    2、嘲讽:你就不能有一天好好上学的吗,你哭哭啼啼很好看是吗!

    3、提问: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呢,你看别人都能开开心心地上,为什么你不行呢!

    第四种:用糖衣包裹目的型

    1、赞美:宝贝最乖了,幼儿园老师最喜欢我们宝贝了,你不来上学,老师会想你的。

    2、安慰:没事,不哭了啊,你进了幼儿园就知道有多好玩了。

    3、转移注意力:你看老师来接你啦,你是跟着李老师还是跟着王老师进去呢?

    父母希望孩子马上停止哭泣,快乐地走进教室,但这种处理行为是不是就与最初对孩子的美好期望背道而驰了呢?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这些批评、建议和安慰,统统是沟通的“绊脚石”。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不仅会让孩子感觉更不好,还会让孩子无法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02什么是沟通的“绊脚石”?它有什么负面影响?

    沟通的“绊脚石”,是指影响沟通效果的语言和态度。父母出于好意指责、否定孩子,却往往忽视了这样做孩子会不会接受,是不是真有好的作用。一般来讲,父母和孩子沟通的障碍,基本都是由于这些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的负面话语和令孩子反感的态度造成的。沟通的“绊脚石”主要会对孩子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情绪温度升高

    有一次送女儿上学,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个孩子哭得很大声,旁边的爸爸既生气又无奈。“来得时候,不是说得好好的吗?"、“爸爸上班快来不及了,你能不能懂事一点!”······但是孩子不但没听进去,反而哭得更大声了。

    人的情绪是有温度的,当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情绪温度较高;情绪平和的时候,情绪温度较低。如果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此时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嘲讽,不但无法让孩子恢复情绪,还会让他的情绪温度逐渐升高,情绪变得更激动,关上耳朵,不愿意听我们说话,甚至让孩子感觉委屈、无力、愤怒。

    二、不再相信赞美

    无论我们说得多么好听,看起来多么和善,但其中包裹的目的最终会让孩子知道真相。

    我们赞美的本质是为了控制,想让孩子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前进。尽管孩子当下不明白,但是长大后会意识到父母当初是为了控制而赞美。那么他们以后不再相信我们的赞美,也不再相信别人的赞美。

    三、压抑正常情绪

    情绪是一种能量,要么向外发泄,要么向内压抑,当我们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情绪就向内压抑了。一个人的情商,包括他感受自己情绪的能力,学会和情绪共处,感受这个情绪来了又走了,体会这种能量的流动。所以,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会打断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绪,错过培养情商的好机会。

    03 四个态度和一个公式,帮助孩子恢复情绪

    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脑盖是打开的,此时是情绪脑在工作,理智被情绪淹没,没办法思考,所以这也是提建议、讲道理、分析都没有用的原因。想让孩子听得进我们的建议和道理,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一、有效倾听态度先行

    有两个小男孩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而且边打边哭。这时,听到响动的爷爷走过来,把两个人拉开,一边抱一个就这样坐着。两个孩子刚开始还互相指来指去,但渐渐地都平静了下来。而爷爷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评判谁对谁错,就这样默默地、专注地陪着他们。

    为什么爷爷什么都没说,却让原本打架的两个孩子平静了下来?其实,正是爷爷不带评判、指责的倾听让两个孩子的情绪温度恢复,让他们有能力思考自己的行为。这其中,包含了四个重要的态度。

    1、信任: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放下自己的担心、恐惧,去全然的相信孩子。提建议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们不信任他们能处理好自己的问题,我们想让他按照我们说的做。

    2、专注:认真地倾听对方,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被重视。孩子难过的时候,如果我们边听却边在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肯定不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3、接纳:当父母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时,就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这样的情绪反应是不被接受的,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要么压抑自己的情绪,要么不敢跟父母说。

    4、同理:感同深受孩子的感受。比如,当孩子摔倒以后,我们说“你摔倒了,现在一定很疼吧。”同理让孩子觉得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感受。

    当我们用信任、接纳、专注、同理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时候,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正确认识并掌控情绪,还能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提升其自我负责的能力,同时让我们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和需求,从根上帮助孩子。

    二、一个公式:事实+感受

    有一次,女儿在玩滑板车的时候摔了下来,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看到这一幕的我马上跑过去,抱起女儿,一边给她揉腿,一边说:你一定摔疼了吧。

    听到我这样说,女儿渐渐地止住了哭声,不一会,就从我身上下来又去玩滑板车去了。

    当孩子哭泣难过的时候,很多父母急于消除孩子的情绪,但消除情绪的关键,其实是父母对情绪的接纳和承认。我们可以通过事实+感受的方式来回应孩子,可以只回应事实,或者只回应感受,或者两者都有。

    比如:孩子哭闹不想去上学,我们可以这样回应:

    回应事实:你不想上学啊!

    回应感受:你看起来不开心啊!

    回应事实+感受:你上学不开心啊!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回应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回答孩子的问题。

    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的时候,孩子才能从我们这里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体会他们自己的感受,让他们和自己的情绪呆一会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打架,不懂教育的爷爷,却比很多高知家长都处理得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qc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