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的妹妹张盈唐女士的回忆文章,当年她哥哥去美国后多年杳无音讯,父亲在北京生重病,食管癌。在医院里做手术,本来计划7、8个小时的手术,很快就结束了。原来,医生打开腹腔才发现,癌细胞已经转移了,手术切除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又原封不动地合上了。
小时候在农村,我一个堂奶奶经常肚子痛,痛得厉害了就吃止疼片对付一下。后来有一次实在疼得厉害,就送到乡里医院,医生马上给手术,结果打开腹腔后发现已经烂得没法治了,只好又原样缝上,没几天就过世了。
当时我还以为是乡里医院设备差,医生水平低,没想到北京的大医院也非得把病人的肚子打开,才能发现已经没法治了。
爱因斯坦只用黑板、粉笔,就能推导出黑洞的存在,人类连浩瀚无垠的宇宙都能推测、计算,可是轮到观察、诊断自己的身体时,却仍然在用这种破坏性极强甚至致命的手段,真是可怜、可叹!
要知道,就算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把腹腔打开再缝上,都得调养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元气,更何况一个重症病人。难道就不能好好说话,用无损伤的方式诊断病情吗?
其实,正统中医一直都是用无损伤的手段诊断疾病的,即“望闻问切”。就说望诊吧,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从而测知内脏病变,不用非得打开腹腔,让内部脏腑呈现在眼前才知道出问题了。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了很多症状的信息以后,就能“辨证施治”了。注意,中医“辨证施治”,是“辨别”的“辨”,不是“争辩”的“辩”;是“证据”的“证”,不是“症状”的“症”。
打个比方,正统中医治病,就好比福尔摩斯破案,他得收集各种证据,包括普通人不会留意的细节,并从中推断出大量的信息,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最终破解案件谜团。
正统中医治病也是如此,病人有那么多“症状”,他得进行“辨别”与分析,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辨别”出哪些是主要症状、关键症状,然后加以综合与归类,把主要的一组症状归为一证,比如,跟消化系统相关的症状,就归为“阳明证”,诸如此类。
在“辩证”正确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不同的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就是“施治”。
所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比如见到发烧就一律打退烧针,治病真要这么简单就好了。就算两个病人的症状都是发高烧,如果一个怕冷,另外一个不怕冷,有可能病因就不一样,就是不同的“证”,治法当然也就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