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情绪化变成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就好像人人只关心事情的结果,没有人在意你在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1
记得大学舍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初中同学因病去世,去世之前写了一本书,校方找到出版社把书打印装订成册,五十块钱一本让学生自愿购买,虽然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有些贵,但是大家出于同情或是别的什么原因都积极购买了,那本书他到现在还留着。
他跟我感叹命运弄人,惋惜年轻生命的落幕,讲女孩去世之后女孩的家人种种行为…
我问书里写了些什么,他却说不出来。
我问他为什么不看看,他说,买书不就是变相募捐吗?
听到这里我感到一阵心寒。
我猜想这个女孩在去世之前如果还有一个小小心愿的话,那一定是希望有人能够读一读她的内心,希望有一些关于她的东西能够留在这个世界上,希望这个世界对她没有很快的遗忘。
也许有人一定看了这个女孩当时留下的文字,但漠不关心却渐渐变成了社会关系的常态。
2
我在看《北京女子图鉴》的时候被一幕深深地戳到了,刚进北京的陈可搬进了男同学家里,男同学对她图谋不轨之后陈可拎着箱子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又冷又饿,没有钱,她路过一个卖玉米的小摊,十块一根,可她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这根玉米,最后返回来问大爷可不可以卖她半根玉米,大爷看了看她,真的掰了半根玉米卖给她。
北京女子图鉴在我老家,三四线的小城市,你去楼下买早点的时候常常遇到多给一些的情况,碰到忘记带钱的时候老板总热情的说,没关系下次再给下次再给。
我说这话不是批判北京过于冷漠,而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人们似乎有心无力。
常常听人这样讲:
我已经够累了,哪还有心思去管别人的事。
他不容易,难道我就容易了?
我不是冷漠,只是我比他更惨。
我想你大概忘了,人是有七情的3
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朋友圈里满满的正能量,对比微博却是满满的丧气。
近两年来匿名社交软件风靡网络,在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我们肆无忌惮的宣泄着自己的负能量,企图从网友那里寻求些许温暖。
回到现实世界里,却很少有人关心你快乐与否,当你把你的不快乐拿到阳光底下时,你渴求别人的安慰与鼓励,换来的却是:
“你心理承受能力为什么这么差?”
“连快乐的能力都没有,你还能做些什么”
“你呀,就是太矫情了。”
后来我们学会把自己包裹起来,不与人吐露心声,种种委屈都悉数吞下,成为这世界千千万万不动声色大人里的其中一个。
每天步履匆匆,穿梭于高楼林立间,在冰凉又孤独的夜里煮上一碗面温暖自己。开始对独自在街角哭泣的陌生人视而不见,他们说成年人的世界是不相信眼泪的。
可你难道就只配在网络里喜怒哀乐吗?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知乎热搜榜一名长沙男子路遇女孩大哭,关心询问遭 3 人殴打致死一事,显然评论区清一色的正义勇敢跟打抱不平,在网络世界里,大家都是圣人,可实际上呢,让人心寒的事一件没少发生。
4
《我家那闺女》里吴昕的表现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大家谈起吴昕时难免跟谢娜对比,显然吴昕的性格是不讨喜的。在节目里吴昕因崩溃大哭上了几次热搜,人们透过屏幕看到了她的孤独,焦虑,与负能量,多数人对此行为透露出了反感,甚至有人说这些年来,吴昕增长的只有年龄。
成年人的世界是不相信眼泪的,有钱人的眼泪更甚。作为一个明星,年入几十万,几百万,她的痛苦更加不被人理解。人们看到的是她挣到很多钱依旧不快乐的结果,丝毫不在意她到底为什么不快乐。倘若大家都只关心事物的结果,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要知道,所有人的必然结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在《深夜食堂》里,我很心疼那个卖力表演的吴昕,她让我看到了我们自己,我们拼尽全力,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尽量完美,尽量得体,尽量不出差错,也希望能得到掌声,可最后总是事与愿违,我们努力过但依然搞砸的东西拼凑出我们生活的样子。
深夜食堂 来源某乎评论区你小心翼翼,不敢大声哭泣,不敢乱发脾气,殊不知你封闭的不止是自己的负能量,还有你内心深处的温暖与勇敢。
大哭才能大笑,充满怒气也是一种鲜活的可爱,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就要允许自己情绪化,并且接受他人的情绪化。
5
很多时候拥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没有人会拒绝一个拥抱,你要知道,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
《简.爱》里小简爱的舅妈对她冷眼相对,暴力相向,即便但最后去世时依旧没有转变对简.爱的态度,幼年时简爱拼命反抗,逃离,她不懂,她到底做错了什么舅妈要如此折磨她。在小简爱的眼里,舅妈是这个世界上罪大恶极的大坏人,成年后的简爱才意识到,如果那时候不那么倔强,不那么孤傲,也学着别的孩子跑到舅妈跟前亲吻拥抱,也许结局会大不相同。
负能量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死守着这些负能量,既不肯走出去,也不愿让别人走进来。
分享快乐你会得到双倍快乐,诉说悲伤你会增加一份温暖。
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倾听你,我们真的太需要一些美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