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华国学读书港湾故事
一曲《钗头凤》,满目英雄泪

一曲《钗头凤》,满目英雄泪

作者: 北苑男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13:18 被阅读14次

    不具名的《钗头凤》我一口气看了两遍,一是这本剧以靖康之变为背景,人物避开了南宋的岳飞等一票英雄豪杰,却把写作目光投向了一个一生郁郁不得志且整天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放翁;二是该剧的戏剧冲突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南明时期的一些往事,觉得在国破家亡之际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比如秦淮河畔的君子与女人们,比如钱谦益和柳如是;三是查阅该剧演出的时代背景和靖康之后及南明之时是何其相似。所以,《钗头凤》以戏剧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社会矛盾是最集中最突出的,也最能唤起民众的觉醒。

    靖康之变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庙堂上秦桧等一帮权奸把持着朝政,打击异己,勾结外敌,卖国求荣。当年陆游准备赴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在一帮好友在沈园的践行宴上因为“妄议秦桧”而得罪了罗玉书。罗玉书的爹恰好是秦桧一党。这就为陆游科考失利、妻离子散、国破家亡埋下了伏笔。

    在陆母四十大寿上,陆游及妻子蕙仙强忍着岳父父亲自杀殉国的悲痛,给老母亲及婆婆过个生日。可是陆母对她这个儿媳百般刁难,瞧不上眼,始终觉得蕙仙是个孤煞星,会给他们家带来厄运。于是,陆母在罗玉书及静因的挑唆下,以“孝”的名义要求陆游“休妻”。陆游无奈,只好答应母亲把蕙仙寄宿在尼姑庵里,待他考取功名破了孤煞犯命的迷信再还蕙仙的清白。可是,我们这位大诗人却不知道这是罗玉书设下的圈套,他不可能科考及第,因为科举取士的权力掌握在秦桧等奸贼手上,从而他和蕙仙再也不可能团聚了。岳父为了不与奸贼同流合污,选择了投江自尽,留下一柄宝剑给女婿要他杀敌报国,留一玉钗给女儿望她能够像簪子一样宁折不弯保持气节。岳父用一剑一钗实现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理想。可是,这对儿寄托着老人家国仇家恨的物件儿在陆游及蕙仙的手上能否保存完好呢?我们的陆诗人作为封建时代的孝子贤孙,样样唯母亲马首是瞻,即使抛弃他心爱的蕙仙也在所不惜。可是他的爱人蕙仙呢,她却像这玉钗一样,宁愿承受“休妻”的苦痛,也不愿被婆家玷污她的人格。她选择了折断玉钗,选择了与陆诗人离婚。陆游科考名落孙山,报国无望,便整天寄情山水,尽管他也恨那临安城里的纸醉金迷,可是他改变不了,只能在十年后回到沈园看着断壁残垣睹物思人遥想蕙仙,寂寞的唱起“红酥手,黄藤酒…”十年后,陆诗人与蕙仙再次邂逅于沈园,蕙仙看到失意落魄的陆游,这不是她曾经那个“寄望君前程锦绣”、“抒壮志,立朝除钱、奸荡寇”的郎君,她依然“盼君重抖擞”。十年后,沈园一别,蕙仙国仇家恨无以排遣,郁郁而终,就在临死前还托付兰香把玉钗给陆游,盼望他振作精神重整山河,把它能够埋在故土上。

    历史上只留下了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句,却连真正富有爱国情怀的小女子蕙仙的一丁点儿痕迹也没有,更何况为她树碑立传了,得亏有了这部《钗头凤》。让我不由得想起崇祯皇帝绎死眉山,南京城破后,秦淮河畔的一个妓女柳如是不堪国破家亡投湖自尽,她的丈夫钱谦益却赶忙拦住她,还大言不惭的说是即使投降了清朝也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曲线救国,后来他真的这么做了,海做了清朝的礼部尚书。一代乾坤大儒,一个宵小妓女,在气节上高下立现。陆游当不了钱谦益,因为他没有钱谦益那么不要脸,蕙仙却当真和柳如是中间虽然隔了几百年,可是她们却是真正的姐妹。

    《钗头凤》里还有一对儿小人物夫妻-----李贵和兰香。他们是沈园的灌园郎,他们和那些贵客一样都是靖康后南来的流亡者。可是,李贵听说陆游要赴京考试的时候,他看到陆游能够高中进而扫除奸佞还我河山,他由衷的敬佩他尊敬他。李贵时时刻刻想着能够收复中原,回转故乡。李贵和兰香是一个下人,他们整天忙着为贵人们端茶倒水洒扫庭除,可是他们却比那些整天把爱国喊在嘴上的上等人更伟大。李贵后来投身牛将军的抗金大业,并最终牺牲在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战场上。李贵虽然死了,“靖康耻,犹未雪”,可是他没有丧失重整河山的愿望,他把当初陆游送他那件衣服、他穿着它杀敌报国的那件血衣,那件寄托着几代人“靖康耻”“臣子恨”的衣服传给他的儿子孙子,他希望他们能替他看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钗头凤》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戏剧,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那些知识分子是怎样的爱国,那些年轻美丽的女性是怎样爱国的,那些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又是怎样爱国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曲《钗头凤》,满目英雄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zq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