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颗星
(美)朱迪斯.哈里斯 著 张庆宗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9月第1版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卡里.纪伯伦
作者在封面就提出疑问: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给出的答案如同上面诗中描述:不是、不属于、不一样、不后退、不停留、不能。
本书主要讨论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当孩子们走出家门,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社会化过程就开始了。儿童不是被父母社会化的,而是被同辈社会化的。
书里用了大量的例证,考察得出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没有长久的影响。在家里学的东西与外面的世界无关,当他们迈出家门,便马上将这些东西抛在脑后。
作者只认可基因遗传的作用,而否认家庭的作用。这点我是不认同的,即使儿童进入社会后会不同程度的接收到来自同龄人、老师等带来的影响,但是怎么处理应对却是家庭教育铺垫在其后。
例如作者说家长根本不需要教孩子说语言,并举例极端例子“多数聋哑人和聋哑人结婚,但他们生的孩子90%以上具有正常的听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能正常说话交流。确实,聋哑孩子能跟随社会性学习语言,但是他们的学习型还是有差别。我身边的实例,一个家庭就如上述所说父母聋哑人家庭,4个孩子都会手语,日常用手语与父母交流。由于他们的父亲是聋哑人老师,家中藏书丰富,4个孩子从小与其他聋哑孩子不同,阅读、学习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比其他同时代普遍的父母做工的孩子家庭还要努力读书,最后成材。家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社会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激烈的教育装备竞赛,来自于同辈的压力、更是整个社会的环境氛围。但是要脱离家庭来谈未来的教育是无稽之言。精英家庭基因的优越是无法羡慕的,对于教育的重视更是需要仰视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背后是家庭整体实力的碾压。上东区、顺义、海淀一个个听闻就能让人肃然起敬的代名词,说与父母家庭无关,那只能是自欺欺人了。
书中也有两个我认同的观点:孩子对父母的效应和同学效应。
孩子对父母的效应:一方面孩子的表现方式不同,父母会做出不同的回应,这在多孩家庭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对孩子的预判方向和进行模式,会影响父母的行为,现在的老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这些技能或多或少会反哺到孩子未来的教养中。
同学效应:我国古代的“孟母三迁”和国外私立学校绩优拔尖都是相同因素,孩子们背景相似、父母重视教育、愿意在教育上花钱花时间。其实还是教育环境,可是作者否认环境的作用。
教养模式各异,只有适合、没有最佳。引用纪伯伦的诗,我们要做的是庇护孩子,并且跟上他们的脚步,共勉!
父母的教养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教养的迷思》薇笑暖馨
2019年8月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