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学习委员收集的教育精选
孩子的人格是怎样塑造而成的——读《教养的迷失》

孩子的人格是怎样塑造而成的——读《教养的迷失》

作者: 煦妈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08:05 被阅读91次
    图片来源:网络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失》的作者朱迪斯.哈里斯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以及大量的心理书籍中,都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但是《教养的迷失》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改变人们认为孩子的人格——过去叫做“性格”——是由父母塑造而成的看法;第二,告诉人们孩子的人格是怎样塑造而成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作者给传统心理学脸上打了重重的一记耳光。所以论文发表后,作者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攻击,但与此同时,该书于1998年出版后,成为了十多年来关于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我过去的认知里,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性格或者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教养的迷失》这本书却不这么认为。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的人格发展的,但是《教养的迷失》却是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的。例如:基因、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分析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本质也就不同了。

    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人格的发展,如果有影响的话,更多地是因为他们身上拥有的相同的基因,还是从父母身上继承的性格特点,有些是天生的。但是父母后天的教养对孩子人格发展却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决定孩子人格发展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孩子是通过群体实现社会化,最终在群体中完成自己的人格发展的。

    也就是说,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是他身边的小伙伴群体。

    例如,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们去到一个新的国家,父母比较难完全融入当地的文化,说话也带有严重的口音,但是他们的孩子却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当地的语言,接受文化,融入当地孩子的圈子,慢慢成为一个真正的当地人。

    很多华人的家庭移民到美国之后,父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忘却或者不认同自己本来的文化,成为一个黄皮白心的人。这些孩子在家里和父母讲中文,在外面则和小伙伴们讲英语。他们会把外面习得的文化习惯带到家里来,却不会把家里形成文化习惯运用到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同时尽可能地避免让小伙伴看到自己的中国因素,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本地人。以免在群体中遭到排斥。

    “小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属于哪一个社会类别。然后,他们开始学习这个社会类别中其他成为的行为方式”引自原文。

    小孩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判断自己是什么类别的的人了,例如小孩、男孩、女孩。孩子会依据群体中“像我”的成员的行为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完成人格的培养。

    不管我们认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作者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待孩子人格发展的问题,从这个视角去看待问题,也许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会有新的认识,同时也找到一些正面的因素来影响孩子的成长。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小孩,他们的成长一般也会比较好,长大后一般也比较优秀,但是作者认为不是父母的影响形成的结果。而是因为同一个社区里面,这些人的家庭条件都相对比较好、人们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整个社区对教育都比较重视,在孩子的群体里面,喜欢阅读、成绩拿A是不会被嘲笑的,甚至会受到赞赏,伙伴们的崇拜,所以这群孩子的群体精神内核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

    在贫民窟里,很多家长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父母做着繁重的工作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每天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根本已经没有精力去过问孩子关于学习方面的事。而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内长大,自然对读书这件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在这个社区的孩子群体里,不喜欢读书反而被认为是很酷的事情,喜欢读书会被认为是书呆子,进而受到同伴们的排挤,慢慢很多孩子为了寻求在同伴中的认同感,也就放弃里学习这件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通过我对女儿的观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作者的观点的。

    煦妞现在才21个月大,但是她已经比较喜欢跟同龄的孩子玩,而不是大人。

    每天总是嚷嚷着要找哥哥、姐姐玩,看到小孩子就特别兴奋,总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

    前天,我们和爸爸一起去值班,她去找妞妞姐姐玩,妞妞干什么她就跟着干什么。

    妞妞踢地上的白色粉末,她就跟着踢;妞妞跳起舞来,转圈圈,她也跟着跳;妞妞跑去爬栏杆,她也跟着爬;妞妞爬到她爸爸的汽车上面,她也要跟着爬上去。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她都喜欢模仿小孩子,小孩子喜欢跟着大孩子,大孩子则喜欢制定游戏规则,指挥着小小孩。慢慢地,小孩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社会化,进而形成自己的人格特点。

    那么我们大人真的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无能为力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决定孩子和谁交往,至少在他们还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他们选择比较好的社区,进入好一点的学校,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群体,进而慢慢把自己变成群体中的一员。特别是在青春期,同伴对他们的影响是要远远超过父母的。所以让孩子置身于一个优秀的群体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教育工作着,我们的任务不是强调学生的文化差异,而是要降低这种差异,要给学生们设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把他们凝聚起来。用他们内部的力量来影响他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臧藏臧:可能是看孩子选择接受哪些外来的影响吧,家长,老师,朋友。
        选择不同,结果会不同。
        性相近,习相远。
        关键看学习的对象。
        煦妈读书:@臧藏臧 😀

      本文标题:孩子的人格是怎样塑造而成的——读《教养的迷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zd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