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初衷很多。比如前阵子我问朋友布拉德皮特还有没有什么我没有看过的好电影,因为喜欢他很多年。
《戏梦巴黎》是冲了伊娃格林去看的,看过很多粗粗浅浅的影评和介绍都忘了,决定自己也写一篇,篇幅不能太长,怕我的读者不耐烦到一半的时候不看了,想了一想自己其实没什么读者,其实就是为自己才疏学浅找的借口。
戏梦巴黎的英文片名叫The Dreamers, 直译且说:做梦的人,梦想家。大背景事关法国的5月风暴,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
我常常觉得,历史的洪流面前,总是诞生很多身不由己,同时也孕育出惊人的艺术作品。
影片里的三个人,双胞胎更像是一个个体,而访客更像是在历史面前摸索的人。 而全片展现的性,是人在迷雾前的探索。
我们去批判的时候,去批判人物,批判人物引发的事件,我们没有批判历史,历史只不过是人物和事件的大合集,它没有对错,它只是发生了。
踮起脚去拿高台上的东西,够不到的时候,你不能怪腿,说你怎么不长长一点,也不能怪手,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东西都拿不到。
伊娃格林站在铁栅门前抽着烟,昂着头的样子,实在是太有挑逗性了,说挑逗这个词又可能不合适,但我如果单纯地只说他美,又远远不足以表达她传递出的情绪和我对其进行的思考。她是早秋太阳闪着光,却又不扎眼,让你想一直看着。
姐姐的初夜,草率地在厨房的地上进行了。导演想表达的,应该还是探索和追寻。如我之前所说,渺小的个体负重忍痛前行和探索,对即将来的结果一无所知,看到结果的时候大喜过望,但是初夜会出血这件事实在是太自然不过了,三个人表现出来的狂喜,是喜于自己迈出的这一步,还是喜于看到的结果。是后者的话,导演表达的又似乎带了些对人们在历史大背景或者自然规律前表现出无知的怜悯。姐弟两人的惩罚都要在偶像面前进行,刻意,做作,是要把偶像打碎,让信仰崩塌,是无畏的梦想家对前路的大胆行进。而室内春光旖旎的时候,室外已经开始呈现乱象了,呼啸的警车,奔跑的人群——起初只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和追求,最终都要融进历史的波涛里去。
三人手拉着手跑过卢浮宫,一路欢笑一路脚步踢踢踏踏,是我最喜欢的一幕场景。我觉得是全片最点题的地方。理应肃穆安静观赏艺术品的地方,三个人高声跑过,冲过警察,9分28秒。这个情景太浪漫了,电影中的人和人心中的电影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电影哪个才是人。很多电影里有奔跑或者呼啸而过的场景,我都很喜欢,总觉得奔跑是加速电影,是对时间的不妥协。
访客一直扮演的角色是旁观者,是质疑者,他有深厚的文化构成,但是他对眼前的荒诞不解,一度提出问题,而我们也需要一个人一再提醒我们,这是一部讲做梦的电影。
伊娃格林的维纳斯扮相,我觉得影史上都没几个人比得上,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观影不多。维纳斯哭泣的时候,是听到另一个自己有了爱人,不能接受。而影片的最终,这场运动终于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双胞胎跑向动乱的深处,跑向未知,不知道即将到来的是灾难还是梦想,他们还是一体的。
而影片想要传达的,是不管眼前这团迷雾将以何种形式穿越过去,迷雾的那头总是充满无限的想象。而我们总是一再推翻过去,建立新的信仰,然后不断摸索更正,磕磕绊绊,踉踉跄跄,而梦还是要做的,迷雾也是会走过去的。
完。
丁乙
没有约稿的撰稿人,没有约片的摄影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