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精神分析中的移情,本文继续这部分内容。
移情与重复
弗洛伊德指出,患者期望从精神分析师身上获得满足的愿望,本质是其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的重复,特别是当这种关系以冲突为主。
前两天学青少年儿童有关的咨询工具课程,老师说在就医的那些需要做心理咨询的儿童,十是有九个都有自残。
我以为这是夸张了,但当我真的接到青少年咨询个案时,发现这是真的。说被逼的要跳楼,具体情景不知道,但是出现剧烈的冲突,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在成长中出现剧烈冲突,好像又是每个人成长所必经的路程。冲突,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如何应对这种冲突。
咨询中,要给来访者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共情,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等。感觉这种形容就是对原始亲子关系的形容。
通过移情,患者会在精神分析师身上重新体验起婴儿、儿童时期与父母的爱恋、怨恨、发泄与挫折,这就是移情的表现。
通过投射和移情,看到他原本和父母关系里的那些表达,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来咨询了,基本上都是不开心的。怎么能让这种不开心变开心呢?
对此加以解释和处理,就要向患者充分说明,他对精神分析师的这种爱恋、恨怨,其实是他对父母或重要他人的内心呼唤,也是在重复他以前的生活经历。
他内心在召唤,来召唤一个人爱他。就我观察大部分的表现和需要,都在表达这层意思。也就是这种表达并不新鲜,可能重复过好多次了。
只是生活中,周围的他人没有注意到,他自己也没有注意到这件事,被训练过思维、有独特的眼光观察,才发现了一点,然后告诉他有了,呈现才有接下来的治疗。
而这种体验如果当下获得了当初未获得的那种满足与交流,其遗留在内心深处的心结就会被修通,神经症表现也就得到了舒缓。
来访未完成的心愿,内心的情结,如果被满足被修通,他的症状也会得到舒缓。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我听到过独特的方法都有什么?
村上春树有本小说叫做《再劫面包店》,就是一对年轻人有个打劫面包店的想法,但没有成功,就专门花一次花精力时间,重新打劫了一次。
再有一个女生,她是很有钱有资源有能力的,在婚姻中老公家暴,这是她第3次结婚,第3次被家暴了。大家都以为这个男人不靠谱。
但真正还原细节之后,发现这个男人之所以家暴,是因为她做了很多事情让他家暴。也就是她为了得到家暴这个结果,付出了很多努力,撩拨这个男人的情绪和理性。
还见过一个女人,为了证明男友爱他,每次都会把自己推到很危险的境地。就是为了验证男友的喜欢。
这些事情猛一看都很刺激,很让人惊掉眼球。但你仔细去看,他就是在重复,那种童年经历过的伤害,想在重复中获得救赎。
情绪矫正体验
由此,20世纪40年代匈牙利美籍精神分析学家亚历山大提出了“情绪矫正体验”的治疗理念。
他强调精神分析的过程,实质就是让一个人去完成当初未完成的事情,以梳理其情绪并整合其人格。
他指出:“患者为了获得痊愈,就需要经历一次适合于自己的情绪矫正体验,才能以修补以往生活经历中的创伤体验。至于它在治疗中的移情关系中出现,还是日常生活中出现,则是次要的。”
由此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的咨询过程本质都是情结再梳理的过程,也就是移情再处理的过程。
看见这一系列在发生的事情。梳理这些背后出现的情结,强迫性重复的根源。整合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可以更平和,更适应社会。
在这当中,分析师会引导患者充分领悟其眼下症状的早期意义,以觉察其问题核心之所在,并学会以成人的方式来加以应对。
来访者内心住着一个孩子,遇到了伤害,就回到这个孩子的状态,用那时的方式来应对。这时,需要觉察到应对方式,然后把成年的自己代入到伤害中。
用更加成熟理性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就到这里,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