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
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作者: 至心浅 | 来源:发表于2021-07-21 18:41 被阅读0次

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目的论

原因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你所说的全都是根据原因论而来的。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请稍等一下!也就是说,先生您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是这样吗?

坚决否定。

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惧。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那么,按照先生您的道理,我朋友岂不是为了“目的”达成而满足现状了?

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昨天下午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那可是我刚刚下狠心买的一件好衣服啊。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我想那应该是因为过于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吧。您看,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还能讲得通吗?无论怎么想,这都是“原因”导致的行为吧?

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您是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人类的自由意志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

我不得不遗憾地说,你还没能理解阿德勒心理学。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而阿德勒也是一位毫不关心著述活动,而是热衷于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与人交谈或者是在讨论小组里与人辩论的人物。他们都不是那种只知道闭门造车的知识分子。

但那不是通过我的语言而是通过你自己的手。

先生您怎么样呢?喜欢自己吗?

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也能悦纳目前的自己。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生活方式?

是的,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你如何看世界的?你又是如何看自己的?这种融合形成了你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先生您说世界很简单,它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人生本来并不复杂,是“我”把人生弄得复杂化了,故而很难获得幸福。

而且,您还说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目的论的一大前提就是“人可以改变”,而人们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

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但是,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您是说我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

是的,你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

是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过去。

《柏拉图的对话篇》

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你说你现在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根本无法喜欢自己。而且你还说过“谁都不愿意跟我这种乖僻的人交往”吧?

就这些吧。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那是怎么回事呢?

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性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的话,势必会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困扰吧?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您究竟在说什么?

我再重复一遍:“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人际关系消失。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正如你所说的,“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这一前提根本不可能成立。

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高大强壮的男性本身就会给人一种震慑感;而另一方面,矮小的我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看来个子矮小无论是对周围人来说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有好处呢!这就是价值的转换。

这点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合自我可以用不同的穿搭妆容,营造不同的感觉。以达到自己想要的,喜欢的体验感。

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也就是说,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这一点在刚开始时我就说过了。

是的,就是18度的井水那个话题。

在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那么,价值究竟是指什么呢?

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价值问题最终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这样就又可以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种说法联系起来了吧?

正是如此。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在这里,你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是的,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哎呀,是啊。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不就是这样吗?

不,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一点你能够理解吧?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关于你所说的因果关系,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进行说明。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例如,前几天就有人说:“自己之所以始终无法结婚,就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缘故。”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来看,父母离婚对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与自己的婚姻观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

但是,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把这种论调称为“外部因果律”。

也就是没有因果关系。

不想成功?这是什么道理啊?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这点需要警醒!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请你慢慢去理解。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如此一来问题就在于……

如何去弥补欠缺的部分,对吧?

正是如此。如何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呢?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

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拿刚才的例子来讲,就会产生“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并且还会进一步通过“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

不不,第二种说法已经不属于自卑感了。那应该是自吹自擂吧。

正是如此。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那是什么呢?

这也许是你没听说过的词语,是“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怎么做呢?

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虚假的优越感?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

那是什么呢?

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其根源在于怀有强烈的自卑感吧?

当然。我虽然对时尚不太了解,但10根手指全都戴着红宝石或者绿宝石戒指的人与其说是有审美意识的问题,倒不如说是自卑感的问题,也就是一种优越情结的表现。

的确如此。

不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这是必须重点强调的地方。

哦,是优越情结吗?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心理。您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例如,那些想要骄傲于自我功绩的人,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这样的人恐怕你身边也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优越情结。

骄傲于自我功绩也算吗?那虽然是一种骄傲自大的态度,但也是因为实际上就很优秀才骄傲的吧。这可不能叫作虚假优越感。

不是这样。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您是说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

是的。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也就是说,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目的论 原因是这样的。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

  • 《被讨厌的勇气》:所收获的…

    1.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2.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 读书笔记摘要

    《被讨厌的勇气》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阿德勒心理学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你想变成别人吗?——重要的...

  • 《被讨厌的勇气》第一夜读书笔记

    第一节:心理学三巨头:阿德勒 弗洛伊德 荣格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我觉得说的...

  • 《被讨厌的勇气》金句摘抄

    1.阿德勒的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2.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20世纪初创立的“...

  •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一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P3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P4 阿德...

  • 人性笑话和真理

    1.一个孩子在玩耍,旁边一条毒蛇在靠近。有人看见,赶紧过去把毒蛇打死了。另一个人见了,就质疑说,你为了一个孩子,而...

  • 儒家思想的积极面向

    儒家对于人性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讲不见得具有真理性,但是从实践的角度说,却是应该提倡的。 (1)从人性出发,有效 ...

  • 2017年总结|愿你有所热爱,有所坚持。

    文|喜大力 图|网络 2017年初定的目标,没有全部完成。 最大的收获是更了解人性,理解人性,也更了解自己, 目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jk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