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留着这本书,不然对这篇文章的回忆仅限于600块的奖金,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会苍白得无话可说。
从杂志封面的时间倒推写文的时间,对,是2010年,大概是10月吧。在一次教师例会上,教科室主任念了一份征文通知。
是关于魔芋的主题,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600元,三等奖是几个奖金是多少我完全记不清。
只是一听这主题和诱人的奖金我就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写一篇。
在我们县,魔芋作为重点产业来抓。特别是富村镇,是种魔芋的主要基地。
我约那个嫁在富村的同事一起写,她公公婆婆小批量种过魔芋,应该很好了解魔芋的素材。
谁知她浇来一瓢冷水:“这次征文在全县展开,各行各业高手如云,我觉得没戏。”
她的话确实让我难过了一小阵,不过我还是决定要写。颇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
大不了就不得奖,也没什么丢人的,我这样安慰自己。
接下来就是收集素材。当年8月正好去一个亲戚家,那里种魔芋的人家很多,魔芋作为那个地方的新兴产业,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
那天两次看魔芋,一次是下午,一次是黄昏,大片大片的魔芋,让我很是震撼。
为了避免假大空,动笔之前我又打电话给姨妈了解具体情况。为了不露掉具体环节,我先在纸上列出需要了解的几大方面。
投入的资金成本?付出劳动力的多少?魔芋的成长周期?市场收益情况?与传统烤烟的区别?
每一项逐一了解,逐一记录。
有了素材,加上自己对魔芋的一份情结。后面的写作不是很困难。
写这篇文章花了多长时间,我不知道,只记得是用笔记本电脑敲了2000多字。当时写得很用心,也很投入。
没有人指指点点,完全按自己的意思安排结构,组织语言,那是一次很自由的写作。
文章交上去很久都杳无音信,我也没抱太大希望。过了一段时间,就不再记挂此事。
忽然一天晚上一个同事发来QQ信息“恭喜你,魔芋征文荣获二等奖,奖金600。”幸福来得有点突然,让人难以置信。可又一想,这个同事在县文联混过,消息应该可靠。
接下来果真收到600元的汇款单,还收到那本载有此文的魔芋专刊。
后来我上网查寻获奖名单,留心查看那个同获二等奖的作者,是一个资历深厚的中学教师,在写作方面已小有名气。
这件事让我高兴的同时,也一直心存疑惑。加上最近在简书涂鸦,这个小白练笔的地方也是藏龙卧虎。在写作的路上我就是一枚青涩的苹果,经不起推敲。
扪心自问,这份十年前的荣誉紧紧是靠运气吗?
我又细看了一遍原文。文笔不算好,言辞也不够优美。
从文章结构来说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部分是回忆,以朴实的笔调叙述儿时的经历。有淡淡的苦幽幽的愁。
然后从“酸涩和凝重”两个词转折到现在的魔芋,字里行间透着魔芋带给老百姓的种种实惠和好处。
隔着十年的时间回看,这篇文章的开头结尾,转折过渡,事件叙述都有精心安排的痕迹,不像是胡乱拼凑。
难道是真诚朴实的情节打动人心,还是进入有情景结尾有深意?也可能正赶上评委头晕目眩,随手点了鸳鸯,无意成全一个文字爱好者萌动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