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纠纷》
左文义的《纠纷》讲的是“我”的邻居老王——又矮又瘦的清洁工老头——拽着一个穿着初中校服的女孩子,让她赔被她踹坏的垃圾桶,女孩子软硬兼施,想要脱身,都以失败告终。女孩伺机逃脱时,不小心把老王带倒,让他一条腿结结实实跪在地上。“我”气愤之余,建议老王报警,老王却心存犹豫。最终女孩选择“私了”,报出名字和妈妈的手机号。女孩爸妈到达现场后,妈妈激动得差点儿昏厥。爸爸掏钱要赔偿垃圾桶,老王却拒绝收钱并道出实情:垃圾桶是他自己踹坏的。原来老王发现女孩天不亮就在河边坐着发呆,觉得其中必有缘故,就施计逼女孩联系父母。
这篇微型小说情节不复杂,前半部分几乎没有特别之处,但读到结局,不由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虽然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但完全在情理之中。这种结尾方式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是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总是在结尾给读者带来意外,深化主旨。这种匠心独运得到广大读者认可,赋予了它特有的名字。《纠纷》的构思亦是如此,它的情理之中源自前文的伏笔,中间设置的悬念则是助推器,它们一起成就了本文意外的结局。
老王本是一个单位的退休电工,后来找了扫马路的活。天不亮他就下楼,所过之处,家家门口的垃圾统统不见。从这里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勤劳、热心助人、默默奉献的人,这样的人有着善良的本质,性格决定行动,当他看见别人有麻烦时,是会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的。所以当他看到一大早坐在河边发呆的女孩时,就起了疑心,想法子看好孩子。老王对女孩的照顾,还有一处伏笔。一个又矮又瘦的老头要控制一个初中生是不容易的,一开始,老王靠着三轮车的支撑才没被连窜带蹦,连踢带咬的女孩拽倒,却是被折腾得满头大汗。后来老王没注意,女孩突然拔腿就跑,把老王带倒了,结结实实地把腿磕了一下,以至于后来走路都一点一点的。按常理,此时老王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报警,但他却犹豫不决。这处细节结合小说结尾部分就会发现非常巧妙,因为他要保护女孩子,不想让孩子没面子,自然不愿报警。以上两处伏笔,在结局时老王说出是自己踹坏垃圾桶合情合理。
小说的伏笔,不仅从老王的角度有,女孩的角度也有设置。女孩外面闯祸了,作为一个初中生,她还是一个半大孩子,闯了祸应该第一时间向家人求助,但是她没有,她想凭一己之力逃脱这个祸事,她发狂,她求饶,她沉默,她逃跑,只不愿意求助父母。她不说话地思考也是一处伏笔,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怎会在没有理解父母时轻易地联系他们呢?所以,她得思考,她得抉择。这才让结尾的解释她是与妈妈吵架而离家出走合情合理。
伏笔使小说翻转的结局让读者欣然接受,文中的悬念使结局更是大快人心。最典型的一处悬念,是老王打电话时刚一提女孩的名字,电话那头就哇地哭开了,还恳求老王控制住女孩,不能让女孩跑了。为什么哭?为什么要控制住女孩?反常的要求使小说波澜不惊的情节荡起风浪。女孩的父母来了,冷漠的女孩,悲伤的母亲强烈的对比,直到母亲差点昏厥,唤醒女孩的良知,小说的情节达到高潮,却依然是悬念高悬。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之后,终于解开悬念:女孩是离家出走的!随着悬念的解开,老王也道出实情,垃圾桶是他自己踹了一个大坑,他诬陷女孩只是想不动声色地帮助女孩而已。老王还是那个善良热情的老王,不懂事的女孩悬崖勒马回归家庭。圆满的结局,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