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走入社会后,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忘了,最后剩下的最有用的就是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一、培养孩子好习惯,受益无穷。
2020年9月,我陪伴大宝养成了每天阅读30分钟英语的习惯。坚持了两年多,这个习惯已经帮助他在四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受益匪浅。
2022年1月,帮助大宝开启了写作的好习惯。2023年加入007,和十几位小伙伴开启了1周1篇,相约7年的写作之旅。
有幸的是,2022年10月,我在英语学习的圈子里遇到了一群精进的妈妈。开启了我和孩子的又一个好习惯。诵读国学经典。
拉开孩子距离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言传身教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结缘人文素养课程,提高了我的教育认知
我和孩子跟着系统读国学经典两个月后,提升了我们的朗读水平,普通话发音更准确。最关键的是大大降低了阅读古诗词的难度。没有学习之前,读一首四句古诗词都吃力,现在可以读上上百字的古诗词不觉得费力。
如果说开始学习国学经典古诗词是想帮助孩子提前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而结识了人文素养课程。我才真正明白,学习国学经典古诗词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作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我们社会发展的由来。知过去以知未来!
这周末在微信群参加了一次人文素养训练营的开班班会。主题是:《知人论世,拥有高瞻远瞩的文学鉴赏力》
课程采用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法,从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深入解读作品。通过激发孩子兴趣,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孩子鉴往知来的能力。以下是我的学习总结。
1、什么是文学素养课程
人文素养课,不是刻板的灌输,而是从历史背景出发,让孩子知道知识的来源,知其所以然。以画面感的教学方法,同时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思考理解能力以及右脑记忆能力为主。相当于有人领着去学习,事半功倍。
“文学素养”是古代文学知识、中外经典阅读和创意表达等技巧性课程相结合的语文综合学习体系。
文学素养不止提升了孩子的基础能力,同时培养了孩子的文学素养,比如健康的情感和心理认知、良好的思维模式、广阔的知识面以及知识面的积累下对语言的理解应用表达能力。
文学素养的学习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2、了解新版语文教材,提前为孩子打下人文素养基础
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第一是:双线组元,所谓:“双线组元”就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选编教材各单元的内容。口头文语、书面为文。语:包含了听和说,文:包含了阅读和写作。
统编版教材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语文学科中,对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落实了语文学科中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这次统编版教材更多的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内容,特别是古诗文这方面,要比原来的教材多了一倍还要多。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对整本书的系统阅读。专家指出这就对课外阅读,特别是家校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要突出帮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这种大量的阅读,特别是基于整本书的阅读。比如有快乐读书吧,需要家校合作。需要家长参与进来,和学生有一个共读的过程。
考核标准难度拔高了一个维度,越是高年级的孩子就越能体会到。现在不再是我们以前传统的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模式了。教材学的不多,都是点到为止,学考分离,学的不考,考的不学。
2022年4月份教育部最新版的课程标准。语文占比20-22%,占比最高。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过度到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让孩子知识储备更加系统化,且可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可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以文字输出,口语输出表达出来。
科普一下:从19年开始,语文学习就非常着重强调回归传统文化和文化素养,所以新教材的改革更注重古代文学、古诗词、文言文,还有阅读面将会广发涉及,经典文化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而是越来越受欢迎受重视。
当下的大环境,随着部编教材的统一,22年的新课改,对于语文的学习做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从传统的死记硬背到文学素养能力的转变,现在考察的更多的是孩子对文学的储备积累量和对知识的运用整合能力,更强调新青年新思考,那么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阅读习惯就变得重要了。
去年出台的新课标后,也进一步奠定了“语文第一”的地位。简单来说,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希望孩子可以具备这样的核心素养能力:
1、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信心。
2、具备良好的语感,能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感情。
3、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思维灵活、积极思考。
4、能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学作品,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2年新课改学习方向不单一以“应试”为唯一核心,而是注重“育人”。
以传统文化素质为导向,还需要多多阅读课外书籍(通话、寓言、诗歌、长篇名著、科普科幻作品)这些都需要涉猎,这就要求孩子掌握广博的知识量,课外也需要更多时间拓展,这就对孩子和家长来说,时间就是咱们要挑战和高效利用的。
部编本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将来会有很多人因为阅读速度慢,阅读量不多,会让15%的人连题目都看不完,主要就是体现在阅读方面。学校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人文素养课,帮助孩子快乐开启了阅读的大门。
三、教育是一个持续多年的漫长过程
教育,不是几节课就能改变一个孩子,更不是几个月就能培养出孩子的优秀能力。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由内而外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坚持、去重复、去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励,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却还希望看到孩子的改变……
重复和坚持是学习之王,没有重复,没有坚持,就没有质的改变。不是因为学了就有效果,而是坚持学习才会有效果。
四、帮助孩子培养文学素养
历史文化应该根植于人们的血液中,应该从小建立民族自豪感。小学生应该对地理历史文学等有所了解,不仅仅为了学习,更为了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做个有见识、有智慧、有温度的人。
知人论世。“人文素养”是古代文学知识、中外经典阅读和创意实践等技巧性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学习体系。
【知识】:时代背景、人物生平、文学文化常识
【方法】阅读、表达技巧之法
【能力】听说品读、整合信息、分析问题、感受美、欣赏美
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当你劝说孩子去做一件事时,先想一下自己是否有以身作则的能力。
现在教学都着重强调回归传统文化和文化素养,所以新教材的改革更注重的是古代文学,古诗词,文言文,还有阅读面将会广泛涉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提升的能力。
现在文学素养的学习,对于孩子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孩子没有接触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也答不出来,肯定是要学习的。
文学素养功底的培养没有捷径,当下永远是最早的开始。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
字、词、句、段、篇、写作技法、作者生平
人文素养
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技法、篇、段、句、词、字
刚好是相反的,所谓反其道而行之。人文素养课程,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孩子的语文能力。
传统语文:是学习拼音与识字,组词与造句,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目标是:语文学习和应试。内容是:课本知识
人文素养课程注重:语言表达、文学素养、思维方式、品德价值观、
目标是:提升人学素养。内容涉足:文学、文化、历史、艺术
人文素养:强调的是“知其所以然”!包含:文化、历史、哲学、艺术。
拥有广博的历史视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提升文学鉴赏力。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理念:围绕三大核心素养、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品格和能力
创意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进行创意设计和表达。
文化研学:探访名城古迹、文化胜地、感受悠久文明,激发艺术热情
主题探究:研究感兴趣的课题,提出想法,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两天系统的学习。我认知到了家长确实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人文素养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一方面给孩子大量的拓展和延伸文学知识。一方面,教给孩子理解、听说读写的能力,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最后,全面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让小朋友真正拥有健全的人格意识。丰富的情感,和对面未来的感知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