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浩瀚历史五千载,历代英雄辈出,万丈光芒。他们以不屈的灵魂撑起了华夏民族,而他们优秀的思想道德则使子孙后辈收益无穷。然而,在这璀璨的群星中,王阳明显的格外耀眼。
所谓大人物者,在于立功,立德,立言而三不朽。王阳明立功至兵部尚书,封伯爵,上马能战,平定叛乱。立德至身陷污蔑追杀而不改其德,一生受尽小人排挤却光明磊落,正大光明。
其精通儒释道三家,立言至创“阳明心学”其学说不知鼓舞造就多少人杰与我华夏民族。所谓内圣外王者,是其也。后人所以谓之“圣人”,我窃以不为过也。
若说“心学”总精髓不过“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两者。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则是核心。
何谓“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并非众人所谓之“知”和“行”分离。我们认为先有“知”而后有“行”。王阳明认为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两者不可分层而行,知即于意识已行,意识清醒及发动驱体并行,行中意识至良知,良知判断行为而自行改变。例如,我等孝顺父母,若止于意识中则是伪孝,而应是有孝意识及发动而陪伴父母,或真切问及父母。又如我辈学习之事,如何去学都可说及大篇,然其不过是思绪飘散之状。学习应该意发与心,此时已是行,意真而后行并行。故两者合一矣。此乃实干之源,非口头书生所能及也名矣。
若只有“知行合一”,则让人陷于疲惫而判断不明之境,因是“至良知”为其根。“至良知”要人时时刻刻光注本心,正是人人心中自有一个圣人在,重在各自坚守其心,不然其向外发散。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一切事皆因心外散而至,因此要管理本心,雕刻本心,即是格心。此与儒家格物不同,格物在于人究事之理,懂一物再格另一物。而王阳明则说“若事事物物上去寻讨,是无根之木,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故“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源。
若知此心而能成人,则是错上加错也。所谓“尽心知行”,非断腕之志为撑,则会让人陷于迷途而难拔。此非空虚顿悟者能为也。王阳明经过多少艰难困苦而成之学,是多少积累在是也,多少磨炼在是也。故慎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