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些年来,我们一谈到教育孩子,都会想到这2个字,鸡娃。
何谓鸡娃?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鸡娃,看起来拼的是孩子,实际上拼的是父母的资源。父母有资源,孩子可以去到更好的学校,去到更好的机构参加培训。
父母没有资源,别说去好学校了,也许连中考都不过关,被五五分流到中专,然后进工厂流水线打工了。父母没资源鸡娃,苦的终究是孩子。
鸡娃的教育理念之所以盛行,就是因为内卷严重,孩子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人生的内卷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他们老去的那一天。
02
鸡娃的背后,是无数家长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指的是学习成绩好、情商和智商比较高、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孩子。而与之相反的,就是自己家的孩子。
极小一部分孩子,他们的优秀是天生的。绝大多数的孩子,他们的优秀都是后天培养的。不谈前者,只谈后者,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会如此之大呢?
其实,不是孩子之间存在差距,是父母之间存在差距。父母是什么阶层的人,拥有多少资源,可以安排孩子做什么,这都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举个例子。读小学的时候,老师、主任都会认真调查每一个孩子,你们的爸妈是做什么的?
这孩子的父母有点本事,老师、主任会更关心、更用心教导这个孩子。这孩子的父母没本事,老师、主任有可能会忽略这个孩子。
孩子读书的时候如此,出来打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拼爹拼妈”。
03
很多人都不理解,子女,不该拼自己吗,为什么还要拼爹拼妈呢?父母本身的地位、资源、三观、认知,会给孩子助力。
你可能还不知道,这种“拼爹拼妈”的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
就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说。秦始皇嬴政继承的,是嬴姓赵氏上百年的基业,才有了东出灭六国的实力;汉武帝更不用说了,继承的是文景之治的盛况,才有了横扫匈奴的功绩。
唐太宗李世民所属的李家,可是关陇贵族中的贵族,跟北周宇文一族,隋朝杨氏一族关系匪浅;宋祖赵匡胤,将门之后,更是直接继承了柴荣的后周基业,才发展起来。
在今时今日,也是如此。父母是哪个层次的人,子女就会做哪个层次的事业。没见过世家大族、有钱人家的孩子去流水线的,都是没背景的底层孩子去流水线。
就拿读书来说,有家庭资源的孩子,学历会更高,硕士博士是常态,有的人甚至还有国外镀金的学历。而没有家庭资源的孩子,也许中专、大专后,就出来打工了。
04
拉开孩子差距的,是父母。这2样东西,大概率会代代相传。
第一样东西:父母的认知,会代代相传。
什么是认知?当事人对于这个世界、社会、商业、财富、人性背后真相的思考。思考越是深入,越是有见识的人,才越能赚到钱。
家庭贫穷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家庭的父母、孩子缺乏一定的认知。比如说,盲目相信到公司努力干活,就能赚到钱,改变命运。这就是错误的认知。
在这年头,公司的老板都未必能赚到钱,身为打工人,想赚到钱,这怎么可能呢?愚昧落后的刻板观念,会让父母和孩子的阶层,代代相传。
父母的认知,就是父母所处阶层的观念,是商人的观念,还是打工人的观念,亦或是老黄牛的观念,都会连同阶层一起,传给孩子。
如果孩子无法摆脱原生家庭、阶层的束缚,有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05
第二样东西:父母的贫穷,会代代相传。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这番话说得很现实,可以这么理解,富贵阶层守不住,就会跌落到贫穷阶层。贫穷到了第三代人,娶不起老婆,就断代了。
为什么从富贵到贫穷,会特别简单,而从贫穷到富贵,会特别困难呢?
跟走斜坡是一样的,走上坡路,特别累人。走下坡路,很轻松。跟富贵相比,贫穷,更大几率会代代相传。不然,如今的中产就不会拼命鸡娃,自我内卷。
中产,就是在大城市有房有车的人。他们特别焦虑,因为他们看透了一个真相: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所引以为豪的城市房子资产,都不是长久的。如果孩子不给力,就会跌落到贫穷阶层。
穷与富,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是穷还是富,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