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看到自己外貌的缺点,经常抱怨;孩子经常回来说**同学嘲笑我的**行为;孩子很想参与舞台表演,但是总因情绪紧张而影响成绩……
☆☆☆☆☆☆☆☆☆☆☆☆☆☆☆☆☆☆☆☆☆☆☆☆☆☆☆☆☆☆☆☆☆☆☆☆☆☆
这些现象多少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父母该怎样进行疏导和沟通?
我以前的处理情景历历在目:你为什么就看不到自己外貌上的优点,你的眼睛是那么迷人,你的皮肤是这么白……我能举出你的外貌优点远远胜过你关注的不足,你怎么就不会换个角度思考呢;同学嘲笑你,如果你觉得她讲的有道理,你应该接受而改进,如果没有可取之处,你就可以把她的话当风吹过啊;只要你认真准备,上台表演就能减少紧张,你还是认真练习吧……每次与孩子沟通我总是情绪高亢,思维活跃,据理力争,希望孩子能明白我的分析和用意,而事实上我看到孩子不是无助、不满、就是无语的状态,我真是欲哭无泪。
难道是我方法不正确,还是我分析不到位,或许是孩子理解力有问题……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关键是我们做父母的能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对症下药。要找到症结,父母必须学会共情,与孩子共情,感受孩子所感,想孩子所想。对于共情很多家长表示很难做到,孩子的感受怎么能和成人一样呢?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在乎外界评价,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于我们阅历和认识的不同对孩子现在在乎的外界评价不理解或者不认同,但是我们在乎的外界评价多少给我们有感受。
为了帮助孩子解决困惑,也为了我们开心生活,我尝试着用共情的方式进行沟通。我思考:我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在乎别人的评价,具体到某个场景,想象当时的感受和当时最想得到的帮助是什么;那样的感受和想法对我成长有哪些正负影响?当我认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情景和感受后,突然我意识到自己从懂事起对外界的评价非常敏感,这个强大的基因遗传给了孩子,我只是在孩子眼中看到了自己。我能逐步体会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希望能得到怎么指导,有了共情的基础。可见与敏感孩子进行沟通,家长首先要学会共情,进入孩子的世界,碰触到孩子的感受。
其次沟通前要有准备,要创设沟通场景和构思沟通内容。因为不同的亲子关系、沟通时的状态和沟通时的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沟通效果。如果亲子关系本身很紧张,则需要在理顺关系后再进行主题性的沟通;只要孩子对家长比较信任,都可以展开主题性沟通。我在构思好沟通步骤和主要内容后,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学习任务,当看到孩子那天情绪比较好,作业基本完成时,我特意分享了我被领导表扬的事情,很高兴地表达我的心情,女儿很认真听我讲述,也表达对我的祝贺,然后不经意地说:“我看你也很在意别人评价吗!”
沟通正式开始了,首先我承认自己很在意别人评价,而且在小时候更在意,举出几个例子,有好有差的感受。女儿一边听一边笑,当我讲到一个和她类似经历时,她拍着大腿说“就是就是!”我们顺利进入同频共振轨道。其次我们一起分析敏感的价值,女儿自豪地说“我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你看我到外面的举止很文明吧,别人都说我家教好,也给你们争光的;”“每个老师都能说出我很多优点,他们都喜欢我。”“那次课本剧海选,我的很多同学没有感觉,而我很紧张,在评选前一直在想怎么做,结果我被录用吧”……我们大家一起列举很多正向的事例;再次我们分析敏感的负面影响,女儿皱着眉说“影响人际关系,有时同学们的一个眼神都能影响我的感受,有时可能她们也是无意的;”“影响我的水平发挥,上次区级比赛因为我表情不好而得到银奖;不过经过多次比赛,我现在好像表情好了很多,其实这个还是要靠自己克服。”……在孩子的交流和回顾中对今后碰到类似问题已经有所涉及,有所感悟,为此我没有特意提出我们今后怎么对待自己的敏感性格。总之,在对话中要尽量让孩子多发言,家长顺势多点拨,孩子的思绪会越来越清晰,能正确全面看待自己并接纳自己,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
☉☉☉☉☉☉☉☉☉☉☉☉☉☉☉☉☉☉☉☉☉☉☉☉☉☉☉☉☉☉☉☉☉☉☉☉
短短20分钟以内的沟通,远胜于我以前口焦舌燥的半小时,孩子眼睛是亮的,笑容是真的,信心是满的,我们关系是甜的。
沟通有法而无定法。家长只需掌握沟通原理,具体操作因人而异,各显神通。在家庭沟通中,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强调,我们容易把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规则意识带回家,在亲人沟通中要么“评价好坏、对错”、要么“揣测意愿,把自己看到和认为的事实强加给家人”、要么“听到家人述说马上为他(她)出主意”,这些都很难实现良好沟通,因为家庭中强调“感受”“珍惜”,从自己内心出发,从对方感受出发,从美好期待出发,才会很好的沟通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