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构与父母的关系,是从孩子走向成年,很多人会面对的课题。
“我这是为你好……”父母惯于用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梦想帮助我们去安排一切,学什么专业、进什么样的单位,和什么样的人恋爱成家……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岂不知,这样的做法却剥夺了子女自主地去探索这仅此一次、独一无二生命无限可能的机会。而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也经常会让子女与父母矛盾重重,关系陷入困境。
如何摆脱这种怪圈,重建与父母的和谐关系?
母亲近十年来多数时间与我在北京同住。即使亲密如母女,也不免有些磕磕碰碰。一直有意识地改善与母亲相处的方式,并颇有效果。
直到在武志红的书中看到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一句话: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无意识用了这个原则。
-02-
第一次坚定地反抗母亲的意志,是在初三那年,15岁。
那时,初中毕业考中专广受推崇,读三年分配工作。被录取后,学校张贴红榜,其荣耀堪比金榜题名。
其时,家境困难,母亲极力主张我报考。每日在家都念叨此事,述说家境困难,述说早就业的种种好处,述说有铁饭碗的种种便利。
但我一心想参加高考,离开家乡,在遥远的地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每与妈妈沟通,都引来排山倒海般的反应;后来假装屈服;实际上,根本没有参加考试报名。
一直到报名时限已过,才平静地告诉了母亲,也做好了被母亲泪水和打骂淹没的准备。但很意外,母亲当时只是怔了,盯着我看了半天,有点不可置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你记着,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自己负责,以后我不会再干涉你的任何事。
真的,母亲后来再也没有管过我。
高考志愿选填学校、专业;毕业找工作、落户广州、又换工作、北上来京,买房、还房贷…….一切全我自己做主。
其间有过挫折,有过低谷,有过失落,但没有向家里诉苦,总是自己扛过;待雨过天晴,再风淡云清地向家里说。
当年初中毕业时,没有和母亲吵闹,没有用泪水去说服她,也没有委屈自己服从她的安排,只是用行动表明了我绝不退让的态度;而在以后的日子中,也是靠自己行动的坚决,最终捍卫了当初争取到的自主权,始终掌控着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想摆脱父母的安排,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必须记住,那就要够坚决,不要拖泥带水;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用自己强大的自立能力走过以后的沟沟坎坎。不要顺利时向父母主张自己的权利,等遇到困难时,又象受了委屈的孩子, 回到父母的翼下寻求庇护。那样在父母的眼里,你永远会是长不大的小孩。
-03-
和很多人一样,即使在和自己的父母相处时也不免有些冲突。
我属于那种情绪隐而不发的人,平时很少生气,偶有郁闷,也只是不说话,自己去慢慢调整、消化负面情绪。
以前和妈妈发生冲突时,我也常采用的这种方式,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情绪隔离,避免矛盾升级。
一直到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才知道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情绪处理方式,在生气不说话的时候,虽然通过闭嘴中断了进一步和别人发生冲突的可能,也阻止了情绪的正常流动,而情绪流动是关系经营最重要的因素。
我试着去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处理这类问题。
妈妈有一点习惯我一直很介意,从小到大,她很少当面夸我,似乎我做得好是理所当然,而她总是能在生活中挑出我的问题,比如买菜时菜放的顺序不对;炒菜时,我的做法不如她的做法;买的梯子不如妹妹家的好使……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也许她根本就是无心之举。
每每这时,我都觉得很压抑,总是被身边最亲近的人不停地否定,有时感觉自己的情绪要一触即发。
我终于决定和妈妈认真地、坦率地谈谈这个问题。
那一刻,我很认真: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我也很爱你,不过我要给你提一个愿望,希望你能答应我:从小到大,你很少当面夸奖我,你总是能指出我的各种毛病,这样不停的被否定让我感觉非常不好;我希望从今天起,你不要总是挑剔我的毛病,多给我一些肯定。
记得妈妈当时愣了一下,很快笑着说:好,我答应你。
从那以后,妈妈就很少象以前那样无意识地挑剔我了。
而这也成了我和母亲后来沟通最常用的模式,我对于母亲的作法或言语有什么不快,我会不带任何抱怨情绪地说出自己当下的感受,说出对她的期望;而母亲也越来越能够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比如想买什么,生日想要什么样的礼物,而不是象以前总得让人猜来猜去。
和父母在某些事情上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就是沟通,以不含敌意的坚决去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以不带诱惑的深情去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之情,这能让沟通效果加倍。
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不快,带着理解、包容的情绪去与他们沟通,说出让你不快的事实,说出你的感受,表达出你理解他们的心情,你也一直爱他们,但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04-
如同小时父母对我们的呵护那样,年迈的父母也需要我们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乎时间有多少,只在于此时此刻,你有多投入。而这就是所谓的“不带诱惑的深情”。
有多久没看着妈妈说话了?
突然冒出这个念头,是无意中扫了下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文章《妈妈,请看着我,和我说》,说的是妇女节当天,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给妈妈讲故事,捶背……可妈妈却一直低头看手机。宝宝很爱伤,于是写下了这篇日记。
想到这问题时,自己都吓了一跳。
白天上班,下班后吃饭、收拾、画画、码字……每次妈妈和我说什么时,我都是一边漫不经心地应答,一边忙自己的事。那时的妈妈是什么感受呢?
那天下班回家,吃完饭,妈妈又同我说起什么。
没有象往常那样起身收拾,而是特意把身子转过来,面向妈妈,看着她眼睛听她说。
那一刻,似乎发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妈妈的眼光也迎住了我的目光,就那么眼里含笑,同我絮絮地说着,母女俩的心好象从来没有那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自那以后,我每天都会花几分钟,看着妈妈的眼睛和她说会话,聊聊天。在那一刻,妈妈的眼睛熠熠生辉,情绪似乎也很兴奋。就是那么几分钟的对视,却让母女的交流都得到了有质量的回应。
如果你和父母住在一起,不如也来个“10分钟交流面对面”,每天花10分钟和他们聊聊天,看着他们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此刻的交流,看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如果父母在远方,不妨主动点,每周固定打几个电话,和父母叙叙家常,就用这不带诱惑的深情给父母以回应。昨天看一朋友的文章,有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他父亲是一个非常内向、非常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他毕业留在北方后,坚持每天给家里打个电话,结果在他的影响下,父亲居然也开始主动给他打电话,而且在电话中居然开始和他说笑话了。
看得出妈妈72了吗?-05-
妈妈06年来北京,这十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和我住一起。我们也由传统的母女关系变得越来越象朋友,我们可以促膝谈心,可以同行旅游,可以在微信中分享好玩的东西,可以敞快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而能发生这样的转变,还是得益于“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1、我始终会清晰自己生活空间的界限,并会明示给母亲;有的事情我会说出来与妈妈探讨,但最后决定权在我自己手里。
2、我会越来越习惯于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期望,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总把事埋在心里。
3、有意识地去和妈妈做更有质量的沟通,对她的感情做出有质量的回应。
4、教妈妈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玩转QQ和微信,让双方沟通更有共同语言,也让母亲在同龄人当中更与时俱进,一如他们当年教育幼时的我们。
这就是那句话教会我的道理。
网友评论
一是也有一直被最亲近的人打击、奚落的经历,最后自己都怀疑是不是真如那般不堪;对这些朋友我想说:有时别人的思维惯性我们真改变不了,只能强大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更好的自己。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也如我当初一样,遇到什么不快也习惯于憋在心里,而不是说出来,通过交流来解决。我们需要学习觉察自己的情绪,并把感受表达出来,让情绪流动,让关系在交互中得到改善。
第三个就是说自己和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都没有耐心,而对手机却无时不刻在依恋。是时候,让手机有时暂离我们的生活,陪伴家人时就全情投入,即使每天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