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上班这点事儿
请停止那些低效的努力方式

请停止那些低效的努力方式

作者: chiuson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14:47 被阅读412次

    一、关于低效的努力

    先来看一个最近比较火的例子。

    一位叫做“雷海”的外卖小哥,凭借超强的实力赢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媒体上全是夸赞,一个外卖小哥因为爱诗歌,多年来默默读写、背诵了八百多首诗词,这种精神当然让大家惊呆了、认为了不起。

    但我从反面思考了一下,这其实一件有点悲哀的事情,熟读八百多首诗词的人最终也不过是在送外卖罢了,我相信他在这十几年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记忆和背诵,做了很多“努力”,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份努力就已经足够让人钦佩不已。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他的这种努力花费在考一个好的大学或者学习一门外语身上呢?如果他的这种努力花费在公众号诗词写作鉴赏上呢?我相信境遇其实是大不一样的。

    当然,也总会有所谓“职业平权”的人站出来说,外卖员怎么了,外卖员可能挣得比你多呢之类的,我只能说:我当然是很尊重每一种职业的,毕竟我也很爱吃外卖。

    接着说另一个例子。

    我本身是从事财务工作的,所以我发现无论是长期从事会计工作还是审计工作的人,都很容易落下“过于追求精确数字”的毛病,这根源可能是该死的“复式记账法”导致的,因为它总是要求借贷方严格相等。

    长久以来,这种方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因为可以精确衡量和统计国家、企业的运行情况,但人的大脑其实是天生不适合从事“精确型”工作的,这导致整个经济社会需要大量的财务、审计工作人员,而这些工作中大量的时间(从二八原则去推测,我认为有80%的时间)都消耗在“记录凭证、查找问题、校对数据”等很难创造价值的工作上面。财务工作者真正创造价值的部分应该是通过数据准确理解问题(数据分析),从而帮助企业或国家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

    然而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及机器的分工问题,毫无疑问,机器擅长重复精确运行、准确永久记录数据,而人类擅长...嗯...复杂的跨界思考和创新。不止是财务工作,包括新闻编辑、法律事务、行政公务等,只要跟“精确、重复、记录”等相关的工作都极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被机器替代。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追求精确计算或文字校对或追求记忆更多同类的知识”这些是机器更擅长的工作,锻炼这些能力就是低效的努力;而“简化问题、发散思维、快速大致理解核心问题、产品创新”等工作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脑科学是怎么解释的

    值得一提的是,记忆力强常常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对聪明人的一种赞许,比如“博闻强识”、“过目不忘”等,因为我们古代科举考试内容单一,“记忆力”往往决定了考试成绩。但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学科多、知识多,学习单一的内容很难让你全面理解社会现实,记忆太多内容既不现实、用处也不大。

    我们在脑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发现记忆力强不代表人就聪明,记忆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之间也并非强关联。事实上,由于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记忆更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叙事自我”加工过的信息。

    人大脑里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体验自我并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说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而负责唤起记忆、讲故事、做重大决定的叫做:叙事自我。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
    这最早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过一项冰水实验发现的,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主管人的大脑记忆力的叫白质,逻辑推理能力属于灰质的功能。大脑沟回是有大脑灰质形成的,大脑灰质是人的掌管高级条件反射和逻辑思维的神经中枢,大脑白质是掌管非条件反射的中枢神经,因此大脑灰质越多、面积越大人的思维就越活跃。

    所以,“准确记忆”本身就不是人脑所擅长的,人脑擅长的是自我加工的记忆,这种记忆重要的是关注事物的关联、本质和核心,而非准确的数字、词语。另一方面,脑科学也发现灰质越多,大脑越活跃,而提升大脑灰质的主要方式是有氧运动、正念冥想、阅读思考等活动,“死记硬背”当然也有用但恐怕提升比较有限。

    三、线性增长与复利增长

    其实,我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式解释所谓低效的努力,低效的努力就是线性增长的思维模式,而高效的努力就是复利增长的思维模式。

    回到开始的例子,外卖员努力背诵诗词本身可能是兴趣导致的,但这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多年“死记硬背”带来的成果,背诵诗词跟送外卖本质上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那就是简单线性增长的模式,送一份外卖得到一点收入、背一首诗词得到一点激励,这些方式不管你怎么努力收入与知识都只能得到线性的增长。

    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y=kx+b,也就是一条直线,x可以表示你的时间投入,y表示你的收获,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


    线性增长模式

    而什么是复利增长的模式呢?

    其实就是追求底层逻辑的、本质的、跨学科的思考以及刻意练习,也就是说你的逻辑训练、跨学科思考这些能力,你积累的越多,你学习其他的知识是越轻松的,这样随着你时间投入越多,你的收入或能力是可以达到指数级增长的。比如一些顶尖科学家、技术专家、作家、运动员、娱乐明星或创业者等,在他们的领域里第一梯次的人收入或能力可能是第二梯次的几十上百倍。

    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y=a^x+b,x表示你时间的投入。


    复利增长模式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复利增长模式通常是一种螺旋向上的方式,你可能在一个瓶颈区停滞很久,但总体而言,只要你愿意持续努力,最终努力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并且,通常复利增长的努力方式对应的就是收入的复利增长。

    关于复利增长的思维模式,我很喜欢查理·芒格强调的方法,因为这是适合人类大脑、可以不断升级思考能力的正确方向:

    1.先解决那些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
    2.利用数学运算能力;
    3.逆向思考;
    4.应用基本的跨学科智慧,永远不要完全依赖他人;
    5.注意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就是lollapalooza效应。

    在投资领域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不仅没有输给其他人,也从来没有输给人工智能和机器,因为他们一直专注的是机器无法取代的“逻辑的、本质的、跨学科的、多因素的”复杂思考,这是有效努力的方向。

    四、新的趋势或者已经到来

    更可怕的是,从长期来看,由于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等技术的崛起,这些线性增长模型的工作方式可能要被人工智能迅速替代,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大部分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编辑、文秘、外卖、基层码农等等。

    根据linkedin《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目前只有5万,岗位溢价相对严重,年薪高达50万的AI人才缺口超五百万。但是一般行业想要转型却比较难,因为人工智能对跨学科要求比较高,既要懂数学、编程,也要懂心理学、工程学,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复杂的跨界思考能力”。

    而财会行业呢,我记得自己当年刚进入央财的时候,新闻是这样说的“百万年薪注会人才缺口30万”,而近两年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报道了,一是真正达到百万年薪的往往是因为管理能力而非注会证书决定的,二是人才缺口可能已经基本不存在了。查了一下,2017年注会持证人数基本达到24万人,而2017年报名人数暴增至116万人,竞争十分激烈,也就是说注会人数过几年就将趋于饱和,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片红海,再加上财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压力,证书性价比已经大不如前。据悉,注会持证者这几年最值钱的工作大概就是去做“考试培训”,因为报名人数年年增多而实际工作需求已经趋近饱和了,这不就是一种泡沫麽。

    或者,走过路过,区块链了解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请停止那些低效的努力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be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