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予说,我心安呀,没有什么不安的。孔子说,那你如果安的话,你就去做就好了。孔子并没有骂他说,你怎么怎么样。
宰予出去以后,孔子才感叹了一句“宰予何其不仁”,这个就是不“仁”。为什么?他没有一个普通的正常人所应该拥有的那种柔嫩的心。那你说宰予是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他的心被生活打磨得麻木了,他的心逐渐变得不“仁”了。各位听过一个词吗?叫“麻木不仁”,就是当我们的心逐渐变得又硬又冷的时候,我们就脱离了“仁”的状态。
而孔夫子是一个始终保持着天真烂漫和一颗柔嫩敏感的心的人,他能够感受到这个世间的亲情,能够感受到美好,能够对其他人保持同情,能够对生活保有热爱,这种赤子之心就是“仁”的状态。
所以你说这个状态能不能准确地度量?父母死了一定要难过多少天才算“仁”?这没法度量!
孔子最经典的原话,“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保持着不找的状态的人能够永远开心地活在当下,永远行所当行,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种人是可以长期贫穷的,长期贫穷对他没影响,他照样每天高高兴兴地过日子,每天男耕女织 ……
仁者既可以“长处约”,也可以“长处乐”。
不“仁”的人呢?一个内心当中永远焦躁,永远不活在当下,永远在找的人,他既不可以长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
他穷得时间长了,为非作歹,敢去抢劫,因为他要搏一把。你让他有钱,他一有钱就去赌博,去吸毒,觉得他已经有钱了,他可以“造”了。所以大家见过那些让人讨厌的大老板们,会特别奇怪?
网友评论